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3D电影论文范文写作 3D电影的美学特征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3D电影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3D电影的美学特征,本论文可用于3D电影论文范文参考下载,3D电影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3D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3D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电影文学期刊电影世界杂志电影杂志

3D电影承袭了传统2D电影的大量特征,它仍然是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等的艺术特征的综合视听艺术,是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时空艺术它用活动的画面叙事,力求真实地再现生活,让观众获得在场感和逼真的审美体验等当然它还有区别于2D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 视觉真实性影像世界的虚拟性

模仿现实,追求与现实的相似性是西方艺术的美学原则,写实的素描、人像雕刻、照相和电影的摄影、剧场等都是为了模仿现实,追求视觉真实性,当照相能够最忠实地反映物体原貌时,“运动”又成为新的能够更贴近现实的艺术手段.3D电影一方面通过符合人眼视觉原理的立体影像营造人物、景观的立体感,使其看起来栩栩如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形成画面纵深度,并赋予电影贴近现实世界的不断运动的生命力,以此营造电影世界的真实感.3D电影是根据人的左右眼成像原理,采用双机拍摄或电脑制作出两幅具有一定水平视觉差的画面,再通过特殊设备让观众左眼看到左视图,右眼看到右视图,经脑神经综合产生立体感,这种立体感获得的过程和人眼观看生活中的立体物体的原理是一样的,弥补了二维画面缺失的纵深度,是不需要转换的直接观看到的立体效果.

法国电影理论家埃德加·莫兰认为,和照相摄影相比,电影具有更高层次的现实性,因为现实世界的生命不断在运动,运动本身可以带给物体某种形式并使之自成一个世界,而这些正是不动的物体所无法获得的,运动让物体从局限的平坦表面跳出来,好像人物从背景中走出来一样,这时,物体变成了真正的实体,充满生命.[1]我们的内心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物体和复制品,罗兰·巴特认为:“再精致的照相也决不会和现实互相混淆,可是,物体和复制品在动作的门槛上竟变做到泾渭不分了,因为动作永远不属于‘物质性’的,而是属于视觉的,再造它的外貌等于再造现实.”[2]与2D电影相反,3D电影常常采用正面角度拍摄,构图设计上也不刻意回避人物正面视角的一前一后,处于前方的人物画面向前凸出,让人感觉就在眼前,处于后方的人物向后凸出,似乎就在银幕后方的某一个点上,它常常使两个人或物一前一后向前或向后行走、奔跑,通过运动强化两者的距离,产生纵深感,以物体形象的立体感和运动赋予电影世界的生动性共同构成整部电影的真实感.心理学认为,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感官,3D电影一方面通过立体影像符合人类视觉成像原理的真实立体感让人更加相信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的真实性,一方面又通过运动从视觉上赋予电影世界以生命力,让人更加相信电影时空真实存在,这两方面所构成的视觉真实感将电影模仿现实的真实性推进一步,比2D电影更高级.

19世纪以后,人类进入了强调感性、本能、动物冲动的非理性主义时代,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先天的遗传和,遵守快乐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训化成的,自我代表了理性和谨慎.他希望自我能够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建立既文明又满足的文化模式.梦是人的潜意识活动,人可以通过做梦消除潜意识中的恐惧紧张,人也常常用梦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和悲伤,因为梦似乎是人类在遭遇不幸时唯一可以掌控的东西.电影也常常被比作梦幻,观众在黑暗封闭的空间中窥视影像世界,仿佛置身梦境与人物一起经历悲欢离合,使无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设性的满足,真假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快乐,满我的要求.在这一心理学基础上,对现实的突破性再造成为电影越来越倚重的特质.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电脑CG技术的发展,电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拍不到的角色、景观制作出来呈现在观众眼前.在2D电影中,一些角色、特技和大场面的制作就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像《泰坦尼克号》中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星球大战》中的飞船、外星人,《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等等,虚拟现实技术为电影美学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做到更多物体、景观被虚拟出来,也使画面效果更完美,更加贴近现实;另一方面,3D电影符合人眼成像原理的立体影像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随即增强了虚拟现实的真实感,观众不但可以沉浸在模仿现实的影像世界中,还可沉浸在虚拟现实的影像世界中,沦为影像的奴隶,实现本我的快乐.英国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家迈克·费瑟斯通曾说过:“在消费文化影像中,在独特而直接产生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总是大受欢迎.”[3]如果说传统影像是模仿现实,那么虚拟现实则是在生产现实,试图覆盖并取代现实,它代表着人类的情感快乐和梦想,是对人类未来世界的一种规划,最终它“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4]

二、 审美感受:从震惊到沉浸

本雅明认为,绘画的形象凝固不动并遵循单个人欣赏的原则,“就像从前观赏神像的原则由内殿中的牧师所体现一样”[5],欣賞者意立在它的面前,聚精会地静观沉思,仔细体会其原真性和永恒性的韵味,获得一种“静观”的审美快感.电影的画面是变动的,接踵而来的,观众根本无法专注于一张图像,只能像中弹一样接受画面的冲击,获得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现在对3D电影的审美感受是视听效果上的“震惊”仍然存在,但升级到了“沉浸”.

早期的电影沿用了绘画的画框将时空分为内外两个,观众像欣赏活动的绘画一样去欣赏电影,这种画框可能时时刻刻在提醒观众,告诫他们是在观看而非经历电影世界中的一切.后来,电影淡化并取消了这种“画框”,采用满屏显示的方式,整个银幕就像舞台前沿一样变成“第四堵墙”的剖面,营造生活真实的幻觉.但是尽管明显的画框消失了,银幕的边框仍是大号的画框,外时空的观众从这个窗口窥视内时空的电影世界,内与外的隔膜仍然存在,再加上在二维平面上营造三维空间感需要根据人类视觉经验使用焦点*原理等去构图设计,立体感的获得需要经历一个心理转换的过程,真实感进一步消失.

3D电影沿用了大屏、满屏显示的方法并突破银幕边框将树枝、岩石一角凸显在观众面前,彻底打破了“第四堵墙”,将观众拉入到电影空间中,营造一种身处其中的幻觉.其次,3D电影对人物形象和物体进行了渲染处理,使它们立体地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景别设计上也增加了人物近景、特写的运用,构图上多正面呈现,前后对比,以纵深度突出立体感.再者,突如其来的物体冲击是3D电影的惯用技巧,以运动赋予电影世界里的一切以生命力.当刀水花溅起时,立体影像和立体声响从视觉、听觉延伸至触觉、嗅觉产生综合感官刺激,强化人们的立体感受,使他们甘愿沉浸其中观看这种立体影像.在《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中,有一组镜头是爱丽丝进入地下实验室与众人战,当士兵们用扫射她时,迎面而来,影片对进行了渲染,其它部分是虚化模糊的,没有声音,停止运动,以此延长观众感受的时间,观众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观看正向自己射来的立体逼真的并想象击中自己时的感觉.詹姆斯·卡梅隆曾在监制《夺命深渊》时说过3D技术更适合于封闭狭小的空间,在镜头设计时要将速度慢下来,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立体效果,镜头转换不易过快.这就如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提出的“陌生化”法,用特殊的影像形式和声音延长人们感受的时间从而获得新奇的审美感受.影片也正是这样设计的,在停顿后又立刻高速运动,并在它要冲出银幕击中观众时将镜头切换到爱丽丝身上,她轻而易举地躲过了并进行反攻.观众也如梦初醒,明白那只是一个短暂的“替代”并暗自窃喜立体化处理所带来的观影快感.3D电影用立体影像、立体声响和相关技巧为人们打造了充满视听震撼的影像世界,使人们获得一种“沉湿”的审美感受,相信他自己“那时正在那儿”经历一切.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3D电影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3D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范仲淹词美学特征
摘 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

解读影片一曲难忘中肖邦钢琴作品美学特征
摘 要:影片《一曲难忘》是1945年由查尔斯·维多(Charles Vidor)拍摄的一部以肖邦与其作品为线索的人物传纪片,该片介绍了浪漫主义时。

川端康成小中死亡主题美学特征
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

我国3D电影票房影响因素
摘 要:本文选取了2008年到2013年在国内上映的48部3D电影为样本,对3D电影的电影票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成功电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