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林语堂崇山论文范文写作 林语堂崇山和坂仔民俗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林语堂崇山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林语堂崇山和坂仔民俗,本文是一篇关于林语堂崇山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林语堂崇山论文参考文献:

林语堂崇山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语意林杂志订阅堂吉诃德论文意林投稿

但凡读过林语堂作品的人都知道,林语堂一生都对高山敬畏有加.尤其是对故乡坂仔的山之敬畏,林语堂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些敬畏,人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反复读到:例如:“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林语堂自传·童年》) ;又如:“影响于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洲的西溪的山水.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 (《林语堂自传·我的生活·回忆童年》) .再如:“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等”同样是出自林语堂之手的《林语堂自传·少之时》.

然而且慢以为,林语堂对山的敬畏,只存在于他的少不经事的意识里.换句话说就是山只在林语堂的童年对他构成莫大的影响.其实,林语堂崇山,贯穿于他生命全过程中.中年乃至老年的林语堂,依然念念不忘山,特别是坂仔的山地对他人生观形成的贡献.四十岁时,林海堂写过一首《四十自叙》的诗,其中的一节如下:“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诗的末尾,林语堂还专门为《四十自叙》写了—段注释,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兹’指坂仔高山,梦寐不能忘也!”

在林语堂心里,“等山令人敬,令人怕,令人感动等”“山的力量巨大的不可抵抗.”“山逼得你谦——逊——恭——敬等”“等山就好像进入你的血液一样等(林语堂《赖柏英》第九十五页).“这些高山早就成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使我富足,心里产生力量和独立感,没有人可以从我身上带走它们.”(《林语堂自传·我的信仰·童年及少年时代》)

人们熟悉的林语堂对坂仔群山钟爱有加的另一个例子是:“1962年,林语堂67岁,女儿接他从台北来到香港游玩,二女儿太乙对父亲说:‘香港有山有水,风景像瑞士一样美.’父亲正色道:‘不够好,这些山不如我坂仔的山,那才是秀美的山.’女儿将父亲带到落马山峰,可见一片片田地和薄雾笼罩的山丘,很激动,以为会引起父亲的好心情,林语堂却只是眯起眼睛望了望,不吱声.女儿就问父亲:‘坂仔的山是什么样子?’父亲连说了三个山字:‘青山、有树木的山、高山!’接着他批评香港的山好难看,许多都是光秃秃的.而当女儿将父亲带到山顶,此处有树木,是青山,从山顶望下四面是水,父亲却还是摇头,他的心目中坂仔的山,是重重叠叠的,山中有水,不是水中有山!直到这样,女儿才明白过来,原来,父亲一直沉浸在故乡那片快乐的童年山陵,眼前什么样的山,能替代父亲童年的山?”(《厦门文学》2005年01期:王炳根《林语堂的山地故乡》)

林语堂为什么会对以平和坂仔的山为代表的山地怀有如此强烈的情结呢?相当一段时间里,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假,最让林语堂魂牵梦萦的石起山,十尖山,嵯峨雄峻,分别位于坂仔盆地的南北两面.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描述如是:“坂仔村之南,极目遥望,但见远山绵亘,无论晴雨,皆掩映于云雾之间.北望,嘉溪山矗立如锯齿状,危崖高悬,塞天蔽日.冬日,风自极狭窄的狗牙谷呼哨而过等”(林语堂《八十自叙》)“前后左右都是层峦叠嶂,南面是十尖(十峰之谓),北面是陡立的峭壁,名为石缺,狗牙盘错,过岭处危崖直削而下.日出东方,日落西山,早霞余晖,都是得天地正气.”(林语堂《回忆童年》)(文中的石缺又名石齿、石起、石阙.在闽南话里石缺、石齿、石阙和石起都是谐音字——笔者注)但仅仅因为山峰的峻峭直入云端,雄伟挺拔就让林语堂终身难以忘怀吗?

期间,有人以为:林语堂认为山最接近上帝,所以他才特别崇山.例如林语堂这样写过“等置身此地,人几乎可和天帝相接.”(林语堂《八十自叙》).还说:“因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伟大.”更有一句话说:“这山还印证了《圣经》上的那句‘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的话,我开始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把脚趾放进湿草中的快感,他是无法真正认识上帝的.”(《林语堂自传·我的信仰》)

对于以上所列举的林语堂崇山情结的成因,我原来是认同的.但今天,我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林语堂崇山情结的起源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基督教徒,他由对上帝的崇拜爱屋及乌.因为仅仅把林语堂的崇山情结定位在为接近上帝而对山钟爱有加的唯一上,那就没法解释他独钟坂仔青山而排斥香港的山;也无法解释林语堂有一段时间不再相信上帝,他对家乡的群山还同样钟爱有加.在我看来,林语堂的崇山,有深受坂仔地方民俗影响的因素.换句话说,林语堂崇山情结的根深蒂固,至少有一个源头来自平和坂仔的崇山民俗.

在闽南,当然也包括平和县坂仔镇,人们对高山深山一直怀有深深的敬畏感.敬畏高山在日常生活中集中体现在对山神的崇拜之上.例如人们到高山深山里去,说话要十分注意,彼此之间不能互称师傅或者先生,也不能互称老板或者什么长之类.同伴之间只能互称“友仔”,即互相以朋友相称.为什么要这样?据老辈人代代相传的说法为:互称师傅、先生和互称老板、领导,可能引起山神的不快.你是师傅和领导,你是老板和先生,那我这一山之神算什么?岂不等于说我这一山之神位在你们之下,不能当人类的领导和老板也就算了,怎么连做人类的师傅或者老师(闽南人先生就是老师)都不够格了?这是对我山神的藐视、贬低甚至不屑.而山神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到高山深山去,必须以友相称,以此体现一种自谦,一种对自己的约束,体现对山神的崇敬.

对山神的敬畏,还表现在但凡上高山进深山者,吃点心或者就正餐,都要首先敬给山神先品尝.具体的做法是:吃点心或者吃饭前,有山神庙在近旁的,要把食物和饮品置于山神庙的供案上,燃香或者双手合十,举香齐案,默默祷告对山神的崇敬,请山神先尝食物和饮品,也请山神保佑.如果没有山神庙在近旁,就将食物和饮品置于最高的山峰之前,其余如在山神庙拜山神一样.即便是明天进山狩猎,抑或天黑后进山捕捉石鳞山蛙,也要备佳肴果品,直到茶酒先敬奉山神,求得山神的同意.因为但凡山上的野兽,山涧里的石鸡山蛙之类,都是山神的子民.和山神交流,媒介是一副竹板.竹板一面为上一面为下,奉祀山神并祷告之后,就用这一对竹板“打飞”,待其落地之后,看竹板的正反相向,如竹板一片上,一片朝下,就意味着山神同意进山打猎和捕蛙,否则不得进山去.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林语堂崇山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林语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林语堂先生一团矛盾评价的合理性
摘 要:林语堂先生在《八十自述》中对自己评价为“一团矛盾”,这个评价在他的典型作品《京华烟云》和《红牡丹》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同为一个人的作品,同。

儒家和道家对林语堂思想的影响
摘 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学贯中西,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域的多元文化意识。林语堂先生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学术理论教育,但是他对于中。

林语堂瞬息京华译本考
摘 要:《瞬息京华》(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英文名作。1938年小说问世以来,节译盗印盛行,讹传至今。小说尚未付梓,林语堂。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摘 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