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李金铮论文范文写作 读书和治学李金铮教授学术散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李金铮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读书和治学李金铮教授学术散评,本文是一篇关于李金铮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李金铮论文参考文献:

李金铮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数据库关于读书的论文著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学术研究,治学历程,治学理念,新革命史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18-0065-04

在我所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中,近些年涌现出一些颇有成就的中青年史学家,李金铮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但从他所发表的论著的内容来看,却是年富力强、相当成熟的中年了.近来我正在整理我的简陋而杂乱的书库,他赠我的书就有《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传统和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借贷关系和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研究》《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等专著.重新翻阅,十分欣慰于他的著述的厚实出新.金铮还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数十篇,这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界是不多见的.不少文章产生了很大反响.对这些文章我时有翻阅,并看到有的报刊对他的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赞誉.金铮的研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脉络,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近现代乡村史、 革命史等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愈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我从事史学研究60余年,拉拉杂杂的论著也写了不少,我希望它们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对后世仍有阅读的价值.不过,我更寄望于金铮这一代中青年学者,希望他们能为史学界作出更多经得起检验的成果.

已有几家报刊对金铮教授做过比较详细的访谈,这几篇文章反映了他的成长历程、研究方向、学术成就、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影响.当我向他谈起,我读过报刊对他的访谈时,他说这都是编辑、记者三番五次做工作才接受的.我知道金铮的个性,埋头做事,不喜张扬,律己宽人.他经常讲,学术不是生意场,学者当以学术立足,尽量少掺杂其他因素.我非常赞成这个看法,在今天这个喧嚣的、浮躁的年代,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难得的品质.在当今,能将为学和为人结合在一起者,似乎越来越少了.有的所谓学术“权威”,并不是来自于学术成就,是很不正常的.

我和金铮是师生关系,1996~1999年他曾从我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又同在南开大学生活和工作,变成了同事.迄今,我们已经交往20余年了.尽管我们并不经常见面,但只要坐在一起,就谈历史、谈学术、谈人生、谈社会.他每次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回来,也都要和我谈新的学术动向、学术见闻.我曾和金铮合写过《从11村个体农民生产消费看中国近代农村变迁》的文章,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讨论了许多方面的学术问题,所以,我对他的了解是比较多、比较深的.不过,当我向金铮谈到写一篇评论他的学术研究的文章时,他连连摇头,笑称有“老师鼓吹学生之嫌”.他说,他倒是想听到老师的批评,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反应,尤其是他的顾虑,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这符合他的个性.不过,我还是坚持写.为什么呢?我觉得金铮的治学历程、治学理念、治学方法,在史学界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也就是说,我没有将此仅仅看作他个人的事情,而是认为值得青年学者以及学生学习和借鉴.我都是91岁的老“九零后”了,还有必要抬举一个晚辈、一个学生吗?

我想,以前几个报刊对他的访谈内容,这里不做过多重复了.我只是就我个人的接触和了解,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金铮生于冀中农村,那里曾是革命老区,这一背景对他后来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响.我是陕西农村长大的,知道环境对人的一辈子都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16岁考取大学,可谓少年才俊.在改革开放之初,能走出农村,接受高等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任教七八年,在职考取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可以说是南开培育的史学人才.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博士生近20年之久,博士生中大多数为在职教师,后来他们几乎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教授乃至知名学者,金铮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

我觉得金铮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他特别尊重前辈学者,很善于从他们的成长和治学经历中汲取经验.我们见面时,聊得最多的话题,是史学界的名人掌故.我向他回忆,我求学和治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和著名学者,譬如读辅仁大学时的老师陈垣、赵光贤、张星烺、余逊、柴德赓;读南开大学时的老师冯文潜、杨志玖、杨生茂、吴廷璆、王玉哲、黎国彬,老同学蔡美彪;留校任教之后和郑天挺、雷海宗、杨翼骧、谢国桢、李何林、滕维藻、穆旦、梁寒冰的交往,以及五六十年代和范文澜、沈从文、郑振铎、吴晗、陈翰笙、白寿彝、尹达、齐思和、周一良、邵循正的相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和国外学者接触频繁,谈的较多的有周锡瑞、麦金农、傅高义、塞尔登、弗里德曼、范力沛、高博、李来福、乔伟、古德曼、山田辰雄、野泽丰、池田诚、西村成雄、三谷孝、顾琳、笠原十九司等.在言谈话语中,金铮能领略到这些学者的个性、风范和智慧.

在谈学术界的名人轶事时,我还不时听到金铮对一些前辈学者的事迹多有了解,如数家珍.他对著名学者的传记、回忆录、访谈录、日记、书信等有浓厚的兴趣,见到这方面的书即喜出望外,动辄买之.他关注的范围不仅限于历史学者,也涉及其他学科的学者,已积累百余种之多.除了我发表的回忆文字之外,他经常向我谈到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家列传》《文史专家谈治学》《励耘书屋问学记》《读史阅世六十年》《问学谏往录》《毕竟是书生》《爱国一书生》《谭其骧前传》《治史三书》《师门五年记》《胡适口述自传》《黄仁宇回忆录》《费正清自传》《萨义德回忆录》《我和历史有个约会》《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南港学风》,以及《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吴宓日记》《竺可桢日记》《朱希祖日记》《刘节日记》《陈寅恪集·书信选》等.金铮说,看了这些书,就等于遍访“名山大川”,博采众长,吸收了营养,这的确是巧妙的读书之法.他从中获得了许多教益,史学工作者也应从他的学习体会中也受到不少启示.一个学者的成功,除了天赋以外,更主要的是靠辛勤的钻研.天赋是没法学习的,但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道路是可以借鉴的.有一些貌似天资聪慧的人,因为不够执著,不够吃苦,终究一事无成.就此来说,吃苦耐劳,不惧挫折,持之以恒,是比天赋更为可贵的一个基本素养.另外,所有成功的学者,都会根据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知识基础,选择一个稳定的、可行的研究方向,心无旁骛,必有所成.也就是说,知识可以无限广博,但做研究一定要具体.即便是大师级的学者,熔铸古今,学贯中西,其研究领域仍是有限的,他们总是在一两个方面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就.相反,有的学者游移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每个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最终在哪个方面都未能站稳脚跟.再者,凡属成功的学者,都有强烈的创新思维.他们秉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反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或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出新见,更上层楼;或者开疆拓土,挖掘新领域、新课题,为学界辟出新天地.和学术大师相比,后辈学人存在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见贤思齐”.我们从金铮的学术成长之路,从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是不难看到前辈学者的激励作用的.在我80岁生日时,八哥赠送我一幅墨宝,“松柏老更健,芝荣清目香”,意思是学问是日积月累所得.在金铮的身上,最令我欣赏的,是他对学术坚守不移、积土成山的态度.

结论:适合李金铮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李金铮新革命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李商隐贾生诗评中看文人志气
摘 要:李商隐《贾生》诗中一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被称为宋人议论之祖。本文将从《贾生》的批评史入手,分析历代文人志士在对《贾生》进。

李金
李从金,1986年4月出生,现居云南水富。作品散见于《天津诗人》等。清明到了1嫩芽忙于生长春风忙于隐藏炊烟大哥和大嫂忙于田地播种我七。

卖花女中息金斯教授的自恋型人格与其影响
摘 要:萧伯纳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其作品《卖花女》讲述了独身主义者息金斯教授和一个身份低微的卖花女伊莉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反映。

基于关联规则方法李佃贵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分析
摘要:本文以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典型医案为数据样本,采用数据挖掘的Apriori算法,分析高置信度下关联规则对“症状”、“用药”之间的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