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财政体制论文范文写作 条件准入和财政体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财政体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条件准入和财政体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这是一篇与财政体制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财政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财政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期刊晋升副高职称论文条件经济体制改革杂志财政杂志社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1999~2009年地方财政及2008年浙江省县级财政的收支数据,证明现行财政体制是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实行“条件准入”的制度因素.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应根据“非竞争”和“非排他”的程度,重新划分和地方财政的公共支出责任;地方财政的征税对象应由GDP转变为财产价值,因为GDP对居民数量边际递减,而财产价值对居民数量边际递增.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 条件准入 财产税 激励递增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13-05

[作者简介]郑鑫(1980—),河北栾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公共政策.

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农民工要获得均等化公共服务必须获得城市户口.取消户籍制度固然能迅速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这并不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叶建亮,2006).现阶段,几乎所有城市政府选择了条件准入式的城市户籍改革途径,为满足相应条件的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

一、条件准入式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1997年国务院批转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农民工获得城镇户籍的准入条件:务工和兴办二三产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商品房或拥有合法自建住房,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和自留地.2000年之后,许多城市废除“农转非”指标限制,城市政府几乎完全控制了户口的管理,城市政府对农民获得城市户籍,设定的准入条件主要是:放弃承包地或宅基地、具有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较高的学历以及一定数量的投资等.

蔡昉(2010)认为农村宅基地置换提供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政府更具激励相容性.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地域化使城市政府对跨省农民工的市民化缺乏激励,申兵(2011)提出跨省建设用地指标与外来人口挂钩的解决途径.陶然等(2011)认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征收农民耕地实质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而以宅基地换建设用地指标则涉及土地发展权问题.他们提出对于城郊农民,在实现其土地发展权和财产权基础上,征收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住房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来源;对远郊农民,则要求他们进城后放弃承包地,以实现其他农民的规模经营,同时宅基地整理的建筑用地指标在更大的市场中交易,实现建设用地指标的最优配置.对于获取城市户籍需要满足学历、收入、买房以及投资额的要求,对农民工来说进城“门槛”太高(蔡昉,2010),户籍改革虽然实现了的“有序渐进”,但是“以人为本”却没有了.

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降低、调整农民工市民化的条件,而忽视了准入条件背后的城市政府相应的经济约束.本文把城市政府看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通过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下城市政府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理清城市政府制订准入条件背后的经济动因,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新的思路.

二、条件准入背后的地方财政利益机制

(一)财政体制与地方公共服务的理论分析

财政体制规定了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的范围、职责与权限,对地方政府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城市政府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财政体制对城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界定决定了城市政府的行为选择.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生财政支出,城市政府从辖区获得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约束,财政支出的目的是财政收入最大化.城市政府通过满足辖区居民的公共需要,同时能够获得财政收入的最大化,那么这样的财政体制就起到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城市增加居民,一方面增加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同时也能增加城市政府的收入,城市政府对新增居民的态度取决于居民对城市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产生的影响.增加居民引起财政的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支出,城市政府对迁入居民持欢迎态度,相反则持排斥态度.居民也在做着同样的选择,决策的依据是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和需要支付的成本.居民迁入的边际效用水平超过了居民的意愿支付,居民会选择迁入,否则居民选择迁出.城市间的竞争使城市政府有效提供满足居民偏好的公共服务,居民间的竞争使居民显示自己的偏好和意愿支付.蒂伯特(Tiebout,1954)提出一个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地方公共服务的“用脚”模型,居民通过迁移反映自己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偏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均衡.

财政体制规定了城市政府如何获取财政收入,同时也规定了居民如何对公共服务进行支付,不同的财政体制将产生城市政府、居民不同的成本和收益模式.城市政府采取“条件准入”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符合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约束下城市政府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二)条件准入与地方财政减支

1994年我国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事权和财权进行了基本划分,政府负责提供国防、外交、科学研究以及等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和救济等公共服务.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分税制开始,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要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几乎完全由地方政府负担.

章铮等(2009)测算农民工夫妻进城的成本,发现阻碍农民工进城的障碍主要是住房、孩子教育和年老后的生活保障;陶然(2011)通过分析城市各种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认为城市的社会救助服务、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子女就学机会是最具排他性的三项公共服务.从1999~2009年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看,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占地方财政总支出超过了30%,其中教育支出占的比例最高,2009年地方财政还增加了保障性住房支出.

通过计算2008年浙江省79个县、县级市和区的相关数据(剔除了开发区),我们发现教育、社保和医疗在县(市、区)的地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最低为20.7%(岱山县),最高则达到49.2%(乐清市),其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也是最高的(见图1).

公共品具有“非竞争”和“非排他”的特征,使得增加公共品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极低,排除特定消费者的成本很高或不可行.我国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完全达到公共品所要求的“非竞争”和“非排他”特征.公共安全服务的竞争性弱,同时排他的成本也较高昂;养老保障的竞争性强,增加一个需要养老的居民需要地方政府同比例增加支出,同时养老保障也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教育在一定程度内不具有竞争性,即在一定规模内增加教育人数不会增加教育支出,如果超过一定人数则意味着要重新建设学校,但是教育也具有较高的排他性.对于具有一定“竞争”特征同时“排他”成本低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条件准入减少为外来人口负担的公共服务支出.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以及住房的排他性成本低,因此通过条件准入可以把地方政府的供给规模控制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地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

(三)条件准入与地方财政增收

1. GDP增长将引起地方税收的增加

1994年的分税制将不同税种划分为税、地方税和地方共享税.政府所分税种数量上虽然不多,但税额较大,征收也较容易,地方政府恰恰相反.1999~2009年地方各税种收入占地方总税收的比重,依次为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所和城市建设维护税,大部分年份的五税之和占总税收入的80%.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财政体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财政体制方面论文范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机遇
一、引言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出了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问。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
摘 要: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历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严格控制农民工流动阶段、规范农民工流动阶段、户籍与基。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探究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对某一部分进城农民的称呼,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进城农民,他们具有更高的市民化要求,对城市生活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的进城农。

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测算
摘 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如何计算,由谁来承担,值得思考。根据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