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诺曼征服论文范文写作 诺曼征服和英格兰民族认同萌发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诺曼征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诺曼征服和英格兰民族认同萌发,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诺曼征服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诺曼征服论文参考文献:

诺曼征服论文参考文献 世界民族杂志民族文学杂志社民族论文发表民族文学杂志

提 要:中世纪民族认同研究是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创造历史的特定人物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焦点,解析记载这类人物的历史文献话语,能够集中地获得特定时代的精神归旨.关于威廉一世的历史文献话语,就反映了英格兰民族认同之萌发的历史状态.诺曼征服后,以威廉一世国王为人格符号、融合诺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的英格兰民族认同萌发,作为征服者的诺曼底人逐渐在地化,认同于英格兰,英格兰的原住民也认同威廉一世为国王,并尊奉其后裔为王系.由此,英格兰由地名逐渐变为新的族名.

关键词:民族认同 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

1066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其主要标志,就是英格兰民族认同(English Identity)萌发了.由此,开始了英格兰民族形成的漫长历史进程.历史文本是辨识民族认同萌发可靠的载体,也是历史文献学(philology)研究可考的资源.英格兰民族认同的发生学研究,应本诸历史文本,运用话语解析的认知工具,尽可能地再现民族认同萌发的历史语境.

一、认同:民族意识萌发的阐释向度

历史文献学显示,英格兰民族认同伴随威廉征服而萌发,貌似悖论,实则和史有据、和理有契.民族征服带来了新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表现为历史和逻辑对立统一的悖论样态,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斯(C. J. F. Williams)在《何谓认同》(What is Identity?)中指出:“认同的悖论同样产生于一个假定,即认同陈述确定了一种关系.” 离开认同,也就无所谓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萌发的载体.著名英国学者本•安德森指出:“在神圣的共同体、语言和血统衰退的同时,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才是让‘思考’民族这个行为变得可能的最重要因素.” 列宁指出:“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 “要给‘没有历史的民族’找一个范例,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除非在乌托邦中寻找),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是有历史的民族.” 在西方学术界,民族认同研究是由人类学进入到历史学的.人类学(anthropology)思想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人类学.广义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狭义人类学仅指体质人类学.西方学术界多用广义人类学来界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包括历史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和语言人类学.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学术界多用狭义人类学,把人类学研究仅仅局限在体质人类学范畴,用民族学取代文化人类学,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局限于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解构了西方关于非西方世界的传统认知体系,西方人类学界兴起他者性的民族认同研究.西方人类学关于民族认同的传统研究局限于具体直观的范畴,认为通过单一的种族、语言和文化形态,或者通过共享社会价值、互动和交流,就能够确定一个民族的认同;两个族群共享同样的文化,就能够融合成同一个民族.这种论断,有为殖 义张目的嫌疑.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利兹(E. R. Leach)在1954年出版了《山地缅甸的政治体系》(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一书,揭示了缅甸北部山地部落民的社会运行状态,颠覆了西方人类学关于民族认同的传统论断,指出两个密切、频繁交往和共享同样的文化的族群,并不能够融合成同一个民族.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研究新论迭出.1960年,英国著名中东史专家凯道尔(E. Kedourie)出版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书,依据并拓展了费希特1807—1808年所作的《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中的理念,论证了语言是民族认同形成的首要元素.1969年,挪威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巴茨(F.Barth)主编的《族群和疆界: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一书出版,在重新检讨此前的民族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把民族认同作为客观实际即自在的是不准确的,民族认同是主观现象即自为的.民族认同既是族群内部的伸张,也是族群外部的刺激.因此,民族认同研究不但要关注到族群内部,而且要关照到族群外部,更要关联到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族群和疆界: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是研究民族认同问题的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学派集大成之作,为这一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指出:“工具主义意味着一种关于思维和认知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意味着,从字义上讲,认知就是我们做的某事;分析最终是身体的和活动的;意义就其逻辑特性而言,就是对于事实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方法,而主动的实验对于实证是必不可少的.” 工具主义学派认为,民族认同不是遗传的,而是理性选择和适应环境的结果.

原型学派(primordialism)反对工具主义学派的理念,认为民族认同是潜意识现象,是超越理性范畴的行为.原型学派主张,个体倾向于在特定习俗条件下作出选择,基于亲属关系作出群体认同和民族认同.个体的民族认同的行为选择超越了史料学分析的范畴,因为这种选择受制于个体的族群成员身份. 工具主义学派的研究基于群体,原型学派的研究基于个体.尽管研究基点不同,但是两派都承认民族认同不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既受制于历史环境,又受制于历史语境.

西方学术界并未完全由这两个学派统辖,1961年,联邦德国历史学家莱因哈德•温斯克(Reinhard Wenskus)出版了《中世纪早期氏族的兴起》(The Growth of Early Medieval Gentes),提出历史上的民族认同是部落结构和政治建制二元构成的.1979年,奥地利历史学家赫尔维•沃尔夫拉姆(Herwig Wolfram)出版了《哥特人历史》,借鉴了温斯克的理念,指出:氏族性族群(gens)不仅在中世纪早期广泛存在,而且其内涵和现代民族(nation)的语境是相同的; 无论是生于部落,还是后来迁入的,语言不是屏障,只要认同部落的传统,即可取得氏族性族群(gens)成员身份; 初期的氏族性族群(gens)没有祖国(patria)的概念,后来逐渐演进为有祖国的人民(populus). 在欧洲,氏族性族群(gens)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演进为公民或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人民(populus).无论人类学,还是历史学,都无法单独承担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任务,必须进行跨学科整合性研究,为此,社会科学性的整合研究应运而生.

社会科学性研究和博学性的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科学遵从科学的一般法则,即突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学理架构的先置性.1986年,跨文化—心理学家彼得•温利奇(Peter Weinrich)发表《种族和民族关系中认同理论的操作化实践》一文,强调民族认同研究必须要有概念化构架,认同结构分析(identity structure analysis,简作ISA)是元理论构架工作(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整合了认同研究发展过程的各种理论. 温利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认知工具,辨析内部(自我认同)和外部(他者描述)的认同影响,以使分析构架适应民族认同不同时段变化的内涵. 认同结构分析(ISA)有助于深入分析和重新解读民族认同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对于认同演变的作用,有助于学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高级民族共同体和次级民族共同体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跨双重社会化、双语化的个体的所属关系. 认同结构分析(ISA)蕴涵这样的意图,即创造覆盖认同理论研究所有领域的对话机制,提供一个使所有民族认同个案联系起来并得到充分阐释的理论架构. 认同结构分析(ISA)不但为现代世界民族认同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为中世纪民族认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从此,中世纪民族认同研究进入到跨学科整合性研究的新阶段.

结论:关于对写作诺曼征服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诺曼征服经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羌族民族认同缺失的历史人类学分析
【摘 要】 本文从当前时代背景出发,结合羌族民族认同缺失的现实问题,深刻分析了溯源认同的弊端所在:族源的模糊性,不稳定的秩序体系,宗教信仰的弱化。

文学身份认同民族还是国家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都体现了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而不是国家身份认同,并且海外华文文学尚未形成多个中心,它的根仍在“中国”。。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
【摘 要】 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在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下,引发。

民族院校对民族学生风俗尊重和认同路径
摘 要:民族学生在民族院校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如何处理好尊重和认同民族学生的风俗事关民族院校的稳定、团结、发展的大局,同时国家教育部、各民族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