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茯苓论文范文写作 大别山区茯苓高产栽培技术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茯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大别山区茯苓高产栽培技术,这是一篇与茯苓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茯苓论文参考文献:

茯苓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现造技术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摘 要 介绍了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并从菌种制作、栽培料准备、栽培场地准备、“肉引”准备、栽种、栽后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大别山区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别山区发展茯苓栽培提供参考.

关健词 茯苓;栽培技术;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67.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069-02

茯苓(wolfiporia cocos)[1]又名云苓、松苓,是寄生在土层覆盖干枯松木上的菌类植物,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广泛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其中,利用大别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立地条件栽培出的茯苓,属传统栽培地道产品,质量好,产量高.

茯苓是我国的重要中药材,具有安神、健脾、利尿、去水肿等功效.利用大别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松树资源栽培茯苓,是践行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笔者在多年栽培茯苓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大别山区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茯苓种植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通常所说的茯苓即茯苓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聚合而成,呈休眠状态,皮呈黑褐色,里面呈白色或粉红色,球形、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态,从几百克至几千克不等.

1.2 生长循环

茯苓菌核表面着生蜂窝状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灰白色孢子.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体,初生为单核,单核菌丝经质配后,产生次生菌丝体,即双核菌丝.大量菌丝和营养物质集聚形成茯苓菌核.

1.3 生长习性

菌丝体在10~35 ℃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 ℃[2];高于35 ℃,菌丝易老化.菌丝体在培养基生长,要求含水量为60%左右、pH值为5~6.在土壤中生长要求含水量为25%左右,在砂壤中生长良好.子实体形成要求空气湿度为70%~85%.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菌种制作

2.1.1 母种.配方为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3].将去皮土豆洗净、切片,加水1 000 mL,煮沸30 min,过滤加入琼脂,煮至全部溶化,再加入葡萄糖搅拌溶化,补足水分至1 000 mL,将pH值调至5~6,分装于20 mm×200 mm试管,制成斜面培养基,10支扎成一捆,塞紧棉塞,瓶口向上,在1.05 kg/cm2压力、121 ℃条件下灭菌30 min.冷却后移入经消毒的接种箱内,将品质纯正(适应当地生长、大于2.5 kg,呈圆型)、生命力旺盛、质地紧密的茯苓菌核用75%酒精消毒,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于外皮2~3 cm处,取0.5 cm×0.5 cm、厚0.25 cm的茯苓块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再将接种后的试管移到培养室,在25~28 ℃条件下培养5~7 d,待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即为母种.

2.1.2 原种.用10%松木条、90%小麦粒、1%蔗糖、0.5%NH2NO3制成含水量60%的培养基,装入500 mL广口瓶,于1.5 kg/cm2压力下灭菌60 min,或常压下100 ℃灭菌8~10 h.冷却后移入接种箱,将母种接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母种试管可接5~8瓶原种.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培养15~20 d,菌丝长满全瓶即为原种.

2.1.3 栽培种.用65%松木块、10%松锯末、20%麸皮、3%蔗糖、1%石膏粉、0.8%硫酸镁、0.2%克霉灵制成含水量60%的培养基,装入广口瓶或聚乙烯菌种袋,在常压下100 ℃灭菌8~12 h.冷却后移入接种箱,每瓶原种可接60~80瓶栽培种,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在28 ℃条件下培养10 d,再在22 ℃条件下培养约10 d,菌丝布满全瓶即为栽培种.

2.2 栽培料准备

2.2.1 选树砍伐.选择适龄松树,大别山区以马尾松居多,选择胸高直径20 cm左右、10~15年、浆液充足、营养丰富、质地疏松的树木.入冬至翌年惊蛰砍伐,养分集中,经过冰冻日晒,充分干燥后吸水,易于菌丝生长.

2.2.2 去皮留筋.松树砍伐后10~20 d便可削去枝丫,去皮留筋.根据树干粗细,在去皮时相间留筋若干条不等.留筋即留3 cm宽内皮(形成层),有利于保留糖分等营养物质.树料7成干时,把分散的树料收拢至厢场边,锯成50 cm左右木段,堆成“井”字形,便于通风干燥.

2.3 栽培場地准备

为减少运输成本,就近选择栽培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土质为砂壤土或麻骨土,以老林土最好.场地选好后,砍伐杂草、树枝,清理干净,进行挖场,最好冬季开挖,深50 cm左右,拣去草根、石头,开好排水沟和窑厢.

2.4 “肉引”准备

“肉引”即用于接种的茯苓菌核,要求品种纯正,生命力旺盛,营养丰富,质地紧密,无污染,既不能太小,又不能老化.因此,在生产“肉引”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下料季节,提前备好松树,去皮留筋,截断,充分干燥.于8月中下旬下窑接种覆土,翌年5月长成的茯苓菌核便可作为“肉引 ”.要生产出品种纯正、生命力旺盛的“肉引”,一是树料要求节少、材质疏松、粗细适中;二是按要求选好厢场;三是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茯苓菌种;四是每窑3~5筒料,用菌种0.3~0.5 kg;五是下窑后要仔细检查菌丝上料情况,注意防虫、防畜害.

2.5 栽种

2.5.1 下窑接种引.5月中下旬,选晴天下窑,在整好的厢场内顺坡开沟,长70~80 cm、宽50~60 cm、沟深50 cm左右,沟内撒少量生石灰消毒.然后将茯苓段木排放沟内,根据段木大小,下层2筒,上层2筒或1筒,段木之间要紧密接触,每窑7.5~10.0 kg段木,接种0.3~0.5 kg栽培种,将菌种打开接种在段木上端,菌种与段木要充分接触,用菌种袋盖好,防污染.然后覆土,厚度约5 cm,呈龟背形,便于保墒和排水,边覆土边开挖下一条沟,横向依次进行.当窑完一排后,再窑下一排,2排之间留40 cm空地,便于接“肉引”和管理.从上到下,每窑相互对齐,以便窑沟排水畅通.如遇长时间阴雨天,土壤湿度过大,可用地膜覆盖.

2.5.2 接“肉引”.为提高茯苓产量和商品性,诱导茯苓定点生长,原来每窑产数个小茯苓,通过接种“肉引”每窑只长1个茯苓,且产量较原来数个茯苓总产高1/3.茯苓段木下窑后15~25 d,一般以20 d为宜[4],当菌丝由接种引处向下端生长,达到段木下端时,俗称“封蔸”,在段木下端扒开土层,接入“肉引”即3 cm茯苓块,要与段木充分接触,盖好,覆土,防止污染.

2.6 栽后管理

茯苓接种后7~10 d,检查菌丝是否上料,如发现接种失败,应及时补接.厢场四周要用树枝搭好围栏,防止人畜破坏,注意清沟排水防涝渍,覆土保墒,铲除厢场杂草.茯苓栽培过程中最大的虫害是白蚁,可用灭蚁灵、毒死蜱、克百威等拌毒饵诱杀[5].生长后期露出土面的茯苓要及时覆土盖实.

2.7 采收加工

10月底至11月,茯苓生长成熟,便可采收.一般在放置“肉引”的地方结苓,用锄子谨慎挖开土层,取出新鲜茯苓,再盖好土,待第2年6—7月再收获,俗称“二场”.“二场”收获后,营养一般已基本耗尽,可晒干作为燃料.新鲜茯苓取出后,用刷子刷干净,堆放于阴凉处用塑料农膜覆盖,水分蒸发,产生气汗水,称为“发汗”.冬季10 d左右、夏季3~5 d后去皮,用专用茯苓刀加工成茯苓片、茯苓方、茯苓神等,晒干后包装出售.

3 参考文献

[1] 赵继鼎.中国真菌志(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熊杰,林芳灿,王克勤,等.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菌物学报,2006,25(3):446-453.

[3] 李苓,王克勤,边银丙,等.湖北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1):28-31.

[4] 李苓,王克勤,白建,等.茯苓诱引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2):17-28.

[5] 李双应.山区茯苓棚地白蚁的危害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01-103.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茯苓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茯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近些年来,棉花市场快速发展,传统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棉花的采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与当前时代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为此必须要积极开展机采。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摘 要:玉米在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玉米的高产稳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合质。

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冬小麦在我国的粮食种植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在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想要实现冬小麦的高产,必须了解冬小麦的习性,从品种选择。

高山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高山地区利用夏秋季高山凉爽气候条件,适宜番茄生长,利用高山地区发展番茄生产,既能丰富市场8-10月份蔬菜供应,弥补平原的供应缺口,又能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