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献综述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居民教育获得差异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文献综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中国居民教育获得差异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这篇文献综述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文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校外教育期刊关于教育的文献综述教育文献综述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摘 要:中国居民教育获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围绕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多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1)从教育体制出发考察个人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2)分析个人教育获得过程中的宏微观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趋势;(3)论证当前教育获得差异与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文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将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并指出未来该研究领域可能需要关注和改进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育获得;教育不平等;影响因素

一、 引言

在现代社会,教育既是影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家庭背景与优势地位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稀缺资源.教育作为社会再生产重要而又隐秘的渠道,在社会结构的代际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个人而言,在其人生教育适龄阶段所能接收到不同质量类型教育的数量和有多大概率能得到实现个人教育成就的机会统称为教育获得,决定个人教育获得的不止个人禀赋,还包括其所处的家庭背景、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

纵观教育发展历程,建国初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措施,推行均等主义教育政策,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缩小社会上教育获得的阶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受教育机会在持续增加,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增长,教育基尼系数呈现出减小趋势.经笔者总结这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基础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居民接受教育意识的增强.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公平程度总体上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显著提高,但是中国的教育公平程度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并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等和城乡教育不平等特征.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间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差别巨大这一点饱受诟病.高等教育领域虽然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的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3%上升至当前的54%,高校招生人数也从108.4万人上升到154.9万人,但是通过对入学生源的分析发现1960年以前,全国城乡人口比是2∶8,大学生来源比例是3∶7.但到了21世纪初,城乡人口比例是3∶7,但大学生来源的城乡比例却反转到了7∶3.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国居民的教育获得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影响教育获得的教育体制:排斥机制与分流方式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个人的教育获得都会受到政策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程度的影响.在考察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居民教育获得差异及影响因素时,学界普遍会将考察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来.惯常的做法是按照李煜(2006)的细分方法,将改革开放作为建国至今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此基础上细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年~1965年)、“”时期(1966年~1976年)、改革初期(1977年~1991年)、改革深化时期(1992年至今).

社会中对于优质稀缺教育资源的竞争始终存在,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排斥机制,而排斥机制主要的作用方式包括显性排斥和隐性排斥.在个人的教育获得方面,显性排斥主要表现为通过增加接受教育的直接成本、限制或者提高入学资格等手段使得受教育资格只为具有特定特征的部分人所有.而隐性排斥并非通过明显的制度壁垒或提高受教育的直接成本来限制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而是通过提高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促使弱势群体“自选择”的发生而放弃受教育机会.自1949年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教育方针与政策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教育方针兼具强烈的革命意识、贫民意识;前后,中国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的方式增加工农子弟的入学机会,采取了诸如“推荐入学”等举措.这虽然增加了高校机构中的工农子弟比例,但相关研究显示,教育获得的收益者更多的倾向于干部和军人.自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教育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综合起来,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以损害一些团体的利益为代价来促进另一些团体的向上流动,短期内虽然比较成功,但长期而言终要归于失败.

当前中国教育分流制度中主要的排斥机制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后分流到不同种类和层级的学校,并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授内容,以不同的考核要求与标准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

三、 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宏微观角度及其年代变化趋势

通过对目前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不同发展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影响因素不同,但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种类数量却一直保持稳定.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分流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与背景、家庭的各种资本、性别差异、民族类型和个人的体质与智力水平等.

1. 教育获得的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考察个人的教育获得需结合时代背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教育获得受到国家各种政策变化的极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包括如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公共教育体制、城乡分割与社会分层,除此以外在微观层面作用于个人教育获得的宏观机制包括信贷约束、教育回报和劳动力市场规制等.

宏观政策制度在影响个人教育获得时,往往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交融发挥影响的.以城乡分割与公共教育体制为例,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行户籍制度,其目的在于促使农村的资源向城市富集以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但这种发展策略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迟滞农村的发展为代价.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城乡间的界限与壁垒而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的发展现象,城乡壁垒不仅对人口的地域流动形成限制,而且对人们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的升迁造成严重影响.城乡差异是否会因为农村社会内部发展速度加快或者“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行而弱化未可知,但当前教育获得在“城乡二元体制”环境下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城乡分割背景下,因個人出生地的不同而导致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教育获得差异巨大,除此以外城乡之间可用于投入到教育资源数量的巨大差异则扩大了这种差别.以公共基础教育的资金筹措为例,在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的经济资源稀缺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政府就开始逐步下放公共财政权力,基础教育阶段的资金筹措责任被转移到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在追求GDP政绩的背景下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可以快速产生税收的项目上去,这无疑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投资和财政资金的供给.而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发展,使得地方政府投资于教育的能力差距也在拉大.除了教育供给的数量,教育质量方面城乡之间也差别巨大,而且越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机会分配中的城乡差距就越大.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献综述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教育回报率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的数据,研究教育回报率在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首。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于2002年正式开始自贸区的建设,并在2010年正式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贸区为中国东盟的贸易发展带来了很大。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其影响因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逐渐出现差距,并且有逐渐扩大的。

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主要根据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发展情况,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情况,如果想要充分提高和发挥抚顺地区的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就必须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