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财论文范文写作 银行理财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理财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银行理财投资者适当性义务,本论文为您写理财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性论文范例性论文范文关于理财的论文理财杂志

基本案情

2015年5月12日,原告汤承娟(1961年出生,退休职工)因在被告平安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到被告某支行的经营场所咨询了解其他理财产品,被告的工作人员推荐了其 销售的“大成睿景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该基金类型为混合型,风险特征为中等风险,投资起点为1000元,封闭期至2015年7月1日.原告支付32万元认购了“大成睿景混合A”.该基金于7月2日开放申购赎回,由于在封闭期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异常波动,该基金大幅亏损,单位净值低于购买日.原告并未赎回,而是以购买时被告欺骗其基金保本为由,多次投诉交涉要求被告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后原告以被告误导原告购买基金产品,违反了和客户缔约前的风险评估和适当推介义务并造成原告经济损失为由起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定被告已经履行了充分揭示投资风险以及投资者适当性义务,且原告的损失尚未实际发生,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二审维持原判.

争议焦点

银行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购买高风险基金产品的行为.原告称自己去被告营业厅原打算认购保本型理财产品,但在被告理财顾问积极推介下,出于对金融机构的信赖,机械性地听命于被告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引,匆忙认购其一再推介并宣称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被告理财顾问当场并未全面告知所认购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等情况,事后才获知该理财产品并非保本型,而是一款存在中高风险的基金理财产品.原告为此提交了原告事后和被告方面交涉的录音.录音中,原告要求被告承认其欺骗保本,被告理财顾问未承认,但表示无论原告所持基金将来盈亏,其个人愿意承担原告经济损失的3.5万元,以彻底了结纠纷,原告不同意,双方协商未果.被告称,当事理财顾问当面对照该基金的介绍资料,向原告当面说明、提示了基金的风险特征、历史业绩、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等,并将介绍资料交给原告,有视频资料可以证明.该视频并未录制到双方谈话的内容,但可以看到理财顾问面对原告,指着基金资料,和其交谈,谈话之后原告将基金资料装在自己的包内.被告认为,已按照规定向原告解释了相关投资工具的运作市场及方式,揭示了相关风险,已尽到义务;至于原告是否由于自身的原因没有了解或注意到,则和被告没有任何关系.

法院认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原告主张被告宣称该基金为保本型理财产品,但被告理财顾问在录音中并未明确承认其曾实施过欺骗原告该基金可保本的行为,据此,原告对其所主张的前述事实并未完成舉证责任,依法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同时,法院认为,被告提交的视频因产生于交易的当时当地,从视频中的情景、场景、双方动作等看,按照通常观念,认定被告告知了基金风险、基金业绩等内容,更符合情理、常理、事理.退一步讲,被告作为上市商业银行,有严格完整的经营内控制度,故意欺骗普通客户基金是保本的,故意不告知基金风险,不符合其作为上市公司、全国性商业银行应有的经营审慎和专业实力.

银行是否应当承担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原告认为,被告作为基金的销售服务机构,向原告介绍案涉理财产品等投资信息,应当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承当投资者适当性义务.

被告则认为,涉案基金产品和银行自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银行代销的基金,客户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自行购买,不必亲自到银行*,银行也没有法定义务为其提供服务,也不收取任何费用.代销协议及相关法律法规均未要求银行在从事代销业务时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客户告知产品信息及提示风险,只要被告妥善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即可.法院认为,原告以被告客户的身份,向被告咨询理财产品信息,被告作为基金的销售服务机构,向原告介绍案涉理财产品等投资信息,原被告构成金融服务法律关系.该金融服务法律关系项下的权利义务内容,因原被告之间并没有详细的书面合同,故应当依照法律来补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基金销售机构应当向投资人充分揭示投资风险,并根据投资人的风险承担能力销售不同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即投资者适当性义务.被告作为大成基金的代销方,提供金融服务中的 销售服务,其应当按照前述法律规定,履行投资者适当性义务,被告提出自己对原告不承担任何义务的抗辩法院不予支持.

银行是否履行了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原告称,其在2013年签过纸质的客户风险承受度测评文件,但该纸质风险评估报告除落款处的签名为汤承娟本人所为外,其他的选项全部由理财顾问代为填写,答题选项的内容和上诉人的客观情况均不符合.此后没有做过被告认定的其他两次网上测评,其中被告指出的尚在风险评定有效期内的原告在2015年2月4日做出的网上风险评测,除由原告输入账户*的指令外,其他均由被告的理财顾问代为操作.原告强调,基于信赖只关注认购的理财产品是否为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除输入*外,整个过程都由被告理财顾问操作,至于如何做风评、具体认购何种产品,原告均未关注和知晓,风评更是完全流于形式.

被告否认2015年2月4日的风评由其理财顾问操作,并认为对于该次网上测评是在何种情况下、原告出于何种需求、如何做出,均和本案没有关系.同时被告指出,原告2013年在柜台所做的风评有原告的亲笔签名,即便原告否认答题选项的真实性,即使评估事项内容并非本人填写,但原告在客户确认栏上签名,表明其确认填写内容属其本人真实情况的反映,并清楚其自身风险能力的评估结果,其未对评估结果提出质疑而购买相关基金理财产品,就应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实践中,有很多客户为了能够购买其所选择的基金理财产品,就会故意选择符合评测结果的选项.因此,被告认为原告所做的风评违规、不真实,并由此想当然地推定被告在此次代销业务中存在过错.

法院认为,无论是代销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要求客户对纸质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进行签字确认,还是在交易系统中所进行的必须输入身份信息和账户*才能进行网银风险评估的系统设置,均赋予了投资理财客户自由选择权,即客户有权决定对他人代为的风险评估结果是否认可,也有权决定是否授权他人代为进行网上操作,进而可以此阻止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风险评估结果或者风险评估操作对其发生法律效果.原告作为一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自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多次在被告处购买基金和理财产品,理应认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无论其基于对被告理财顾问的信赖,还是因为个人的疏忽而未对本案所涉的三次风险评估进行有效的把控,其提供个人信息和账户*以及对纸质测评结果签字的行为,均代表着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认可.

应注意的问题

既要把投资者适当性作为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也要作为审慎经营的工具.本案中,原告购买基金产品的时间点为2015年5月,彼时已接近我国证券市场大牛市的顶点,投资者普遍投资热情高涨,对投资前景保持乐观;而此后突然出现的大跌顿时给投资者浇了一盆凉水.虽然我们不能就此推测投资者的购买行为草率放任和此后要求赔偿的不负责任,本案中法院也没有采纳银行提出的此类抗辩,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防范风险、审慎经营在任何时候都是应当坚守的底线,无论是在市场异常火爆或是异常冷清时都不能有所松懈,否则就有可能埋藏风险.原告在本案中多次提及自己的风险评测“除由原告输入账户*的指令外,其他均由被告的理财顾问代为操作”“风评更完全流于形式”,甚至银行出于业绩冲动误导投资者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的行为,在实践中并不少见.

银行对投资者适当性的评估是形式评估,而不是实质评估.虽然银行理财法律关系中,银行和投资者双方,大多情况下存在着实力、经验、信息、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不对称,但二者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而且,任何金融制度的设计,要考量的价值都是多元的,特别是要注意在稳健和效率之间保持平衡.因此,银行在理财业务中履行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并不意味着银行要实质性地确保投资者具有相当的风险承受能力,否则将极大加重银行的负担,影响服务效率,最终伤害的是金融市场所有的参和者.同样重要的是,投资者作为合格的民事主体,参和银行理财,本身也具有自由选择权.所以,银行理财业务中的投资者适当性评估只能是一种形式的要求,而不能是实质要求.这也是本案法院坚持的态度.在本案中,法院进一步认为,即使原告所称“历次风险承受度测评,除落款处的签名为本人所为外,其他的选项全部由理财顾问所代为填写,答题选项的内容和上诉人的客观情况均不符合”的情况属实,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的结果和实质不符,也应当认为是投资者“授权”和“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当然不是鼓励银行工作人员代顾客操作相关评估——相反,银行应当坚决避免此类行为——但司法的这一原则性理念可以算是银行日常开展理财业务的一条保护线,也是纠纷发生后的一个有利抗辩.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结论:关于理财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财app排行榜前十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本源性回归
近些年,我国资管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整个泛资管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 9%,资管产品总规模超过百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资管业务在投。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道路探究
2017年“两会”中,央行行长周小川就“金融改革与发展”话题答记者问时提出要加强理财产品监管及风险把握,以遏制当前理财产品市场的乱象。十八大曾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影响
摘要:经过十余年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已成为重要的财富管理工具,在利率管制背景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理财规模的不断扩张及创新对。

东亚银行理财产品经营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国内银行业竞争程度加剧,收益性和安全性兼具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文章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文献搜集,以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