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解媒介论文范文写作 媒介间性理论理解媒介融合另一个维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理解媒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媒介间性理论理解媒介融合另一个维度,关于免费理解媒介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理解媒介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理解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理解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媒介经营和管理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理论月刊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 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术术语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但其和媒介融合发生联系却是一个新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媒介间性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文社会学科各领域形成的不同研究路径,讨论其在传播学领域形成的新内涵.媒介间性理论可以作为媒介理解媒介融合的另外一个维度,它视媒介文化为融合主体,考察新旧媒介在冲突中对话、在协商 谋的动态,以及两者合作共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

关键词 媒介间性;媒介融合;本体论;媒介边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媒介技术在分化,而文化在融合.新旧媒介融合发展是当下媒介现状的主旋律,随着融合进入纵深阶段,探索媒介融合的深层规律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脉络,挖掘其在新旧媒介融合传播中的新价值,并将媒介间性视为重新理解和诠释媒介融合的一个理论维度,探讨其在当下重新获得新概念内涵的可能.

对于媒介间性概念的来源,学术界说法不一、争论颇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它经常被当做一个新发明的概念.实际上,作为一个术语,媒介间性在西方学术界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在人文艺术多个领域形成丰富的理论传统,但其在传播学领域尚属新兴概念.《英汉大词典》对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的前缀“inter-”的解释为:1.表示相互;2.表示“在等中间”,“在等之间”,“在等内”,因此中文文献中的intermediality有两种译法:“互媒体性”和“媒介间性”,本文采用第二种译法.在概念内涵上,媒介间性和媒介融合有重合之处,两者都关注新旧媒介之间关系.不同的是,媒介融合侧重媒介技术维度的关系,而媒介间性则侧重媒介文化维度的关系.维尔纳·沃尔夫(Wenner Wolf)认为,广义的媒介间性涵盖了不同媒介间的任何关系,狭义的媒介间性则聚焦人类艺术作品中一种以上媒介参和的现象.

作为一个舶来品,媒介间性和媒介融合两个概念发生联系是一个新现象.自2010年始,为了更为清晰地阐释媒介间性的内涵,研究者们常常将媒介间性和媒介融合相提并论,这个做法回应了数字技术引发的媒介边界消解现象:一方面产生了融合的数字终端,另一方面则是同样的信息或内容在不同媒介之间穿梭游移.媒介融合关注前者,而媒介间性关注后者.在理论前提上,媒介融合被视为具有浓厚的技术中心论色彩,而媒介间性则被视为具有文化中心论背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媒介间性和媒介融合的关系浅析

对于媒介融合和媒介间性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媒介间性是媒介融合的补充,即“补充说”;有人认为媒介间性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其解释力在传播研究中超越后者,即“超越说”.对于媒介融合和媒介间性的理论倾向,还分别存在“技术中心论”和“文化中心论”的说法.

“补充说”认为,媒介融合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自身进化,而媒介间性关注媒体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传播效应,可以和媒介融合形成补充关系.每一种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而这种相互关系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新媒体的作用为中心,具有各种媒体在震荡的媒体环境中寻求新的平衡关系的特点.而“超越说”则认为,媒介融合理论充满技术乌托邦色彩,在当下新旧媒介并存的环境中存在局限,其根本缺陷在于掩盖了媒介数字化变革中内在的结构性变化和社会性变化,通过强化同质性的过程,媒介融合模糊了媒介变革中的区隔性,所有的现象被同一个概念覆盖.而媒介间性则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传播环境的特殊性中,因此能够超越媒介融合的缺陷.芬兰学者尤哈·海尔克曼认为,“媒介间性比媒介融合提供了更为有用和有效的方法,用以分析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后果.媒介间性的概念更加注重于变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媒介形式的持续性和媒介的结合和再结合(articulation and re-articulation)”.

由于历史背景和理论传统的差异,媒介融合和媒介间性代表着不同的媒介观.尤哈·海尔克曼(Juha Herkman)提出,媒介融合是技术中心论,而媒介间性是文化中心论(表1).

媒介融合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伴随媒介数字化而兴起的概念,一般被认为由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 Negroponte)提出.此后,媒介融合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概念,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传播学和媒介产业研究中的热门术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索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技术驱动的整合一直是媒介融合概念的主要面向.由此,媒介融合披上了技术决定论色彩.不同于前者,媒介间性发端于人文艺术领域,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文学、文化、戏剧电影等研究领域的热门术语,因此披上了文化决定论色彩.

在历史上,媒介间性和媒介融合有过多重交叉,但其重心和媒体融合倒是恰恰相反:媒介融合强调的是技术视野下的媒介共性,媒介间性强调的是文化视野下的媒介边界.而在宏观意义上,媒介融合和媒介间性并不矛盾,可以共同指向未来“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由此,媒介间性可以成为重新理解和诠释媒介融合的另一个维度.

二、媒介间性概念起源和发展

(一)媒介间性的起源

媒介间性的源头曾被视作一种艺术创作思潮.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媒介间性起源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源于激浪艺术家迪克·黑根斯(Dick Higgins)的跨媒介(intermedia)创作理念及相关论著.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媒介间性的讨论集中在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艺术中,聚焦于文本和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术术语,媒介间性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其跨学科之旅中,媒介间性首先受到电影研究热烈拥抱,戏剧研究也对其展开正式讨论,由于其概念背景原因,文学研究是否已全面接受此概念则尚不明确.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理解媒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 pdf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理论存在的弊端,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间基于互动与平等的进步和交流得到有效实现。。

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路径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一种全新的主客之间的关系,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反思传统“思想道。

媒介融合时代下农村新闻传播未来
摘 要:媒介融合是近几十年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而农村的新闻发展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步。以现阶段的媒介融合理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媒介融合之道和盈利方式探析
在传统媒体融合新兴媒体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广播的发展与媒介融合之道值得关注。与此同时,拥抱移动互联网,探索创新运营方式也成为传统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