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乡愁论文范文写作 为彼此的乡愁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乡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为彼此的乡愁,这篇乡愁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乡愁论文参考文献:

乡愁论文参考文献

岳永逸博士是国内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多年来,他对天桥民间文化的独到研究、对华北农村庙会的考察、对北京传统文化尤其是曲艺文化传统的研究、对都市民俗学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川北农村的民俗研究都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岳永逸的《忧郁的民俗学》出版已逾一年,并不是其最新的著作,但《忧郁的民俗学》作为他的学术历程的阶段性总结和转折之作,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

此书的大部分篇目是在剑桥写就的,与他前几部著作擅长村落研究的路数不同.在札记式文体的包容下,作者将民俗学学科身份的认同危机、学术史上失踪者的钩沉辨析、“非遗”背景下民俗学的自持与躁动,甚至频发的群体事件的民俗学分析,都汇于一炉.其笔调看似轻松实为沉重,其情感看似冷峻实为焦灼.

正如此书题献所言的“眺望自己远行”,当一个远行者能回首眺望自己的纡纡行踪时,他必定进入了一种如同本书所言及的尼古拉斯·汉弗里“意识的厚瞬间”,在这里,主观时间与物理时间是分离的,前者远比后者要绵长、厚实做到多.唯其如此,作者才能忠实于自己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在当今这个亘古未遇的社会大转型之中,他自己,他的母亲,以及千万个在同一时空下惶恐而焦虑的心灵.书中呈现的两大叩问总是萦绕作者的灵魂:一个普通学人如何在边缘化的学科大环境中自我肯定其学术存在?从乡土中国出走的这一代人,在被割裂的城市文化和乡土中国传统之间,在文化上如何反哺进入暮年的父母这一代人?

“在都市生活方式迅疾吞噬乡土的当下,我们山里的文盲母亲的晚年面临着比我们更多的精神困境.污浊、拥挤、喧闹的城市他们住不惯,乡土又是那样的萧瑟、稀疏与苍凉.要年迈的母亲改变她们早已熟稔的乡村生活习惯无疑是残酷与残忍的.于是,她们的日常生活不少都是这样的场景:没有绕膝的儿孙,从不打开电视,颤颤巍巍地走路,独坐和呆望.天下之大,哪里是老母亲们安身的地方?”(P2)

“在城里的友人都知道,我不像个城里人.既没有城里人的衣着、外表,也没有城里人的规矩讲究,甚至讨厌城里人的衣冠楚楚、自傲和华威先生式不着边际的忙碌.不但自己自嘲,善意的友人都说我是个村氓子、土鳖.可是,回到乡下,没有哪一个乡亲故交会把我视为与他们一样的乡下人.但凡假期,无论短长,只要能回,回到槐树地,我都会回去.但是,城里、乡下似乎都与我无关,我的空间归属在哪里?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母亲出现病态前就缠绕我的问题.”(P97)

阅读书稿时,时常想象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暮鼓晨钟里,一边奋笔疾书,一边挂念遥远故乡的母亲.此情此景,每一念及,不禁掩卷泫然泪下.10多年来,我见过很多类似郑国会女士(岳永逸博士的母亲)这样的个案,甚至就在此时,我的恩师亦因严重的抑郁症来成都问诊,昔日大学校长的睿智风采已荡然无存.过去,我们只能无奈地把病人交给精神病科的诊疗室,而作者不甘于这样束手无策.出于为人子的炽热情怀,在本书第一部分《急景凋年》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冷静而细致地描述了母亲病症的征兆、发作、反复,特别是其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当我们把这类疾病归咎于“价值失范”而导致的“文化病”或“文明病”时,我们已然将视野穿透了封闭的诊疗室,但作者给我们提供的独特的细节,使我们的认识和体悟更加清晰而确定.由此引出的“倒痰”等地方性知识,以及当下医患关系的变迁,永逸的意图颇似西方“民俗医疗”(folkmedicine)和“大众医疗”(popularmedicine),这些旨在对抗主流的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ica)的几个分支,因其重视仪式、族群、文化变迁、地方性知识等因素而通常被归于“医疗人类学”(medicalanthropology)旗下.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这一学科,不仅如数吸收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历次转向所带来的养分,孕育出多种学说和流派,而且已从学理进入临床,使高尚文明的患者接受了野蛮土著馈赠的福音.反观我国,与资本结盟的“医疗霸权”比任何时候都要肆虐,医疗人类学只能龟缩在狭小的空间内,借用别人阐释框架来说明部分少数民族的医疗体系.

面对本书的丰富内涵,笔者其实并不具备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充当“灵媒”的能力,更是丝毫没有充当学术裁判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一位作者经常遇到的对民俗学充满好奇的窥探者.在本书的后四部分,作者使我触摸到了民俗学的边界,也使我产生一种“越界”到别人的领地插上栅栏的感觉.但是,这些栅栏的确是民俗学的,虽然它与艺术人类学的非常近似.不过,纵观民俗学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与其他学科之间“越界”或“被越界”即被“侵入”的关系史.

与既往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本位”和“事象本位”不同,本书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怪圈,显现出一种与主流的实证主义方法完全不同的学术禀赋.在我看来,作者对其研究对象饱含一种“虔敬之心”,完全没有对“theother”的居高临下,在描述过程中显现的主客体关系、认知关系上,无不与现象学的要求暗合.换言之,作者于存在论上持“主体间性”,在认识论上持“非对称性思维”.这种“共主体”或“双主体”使他与对象结为亲密的关联,如《擦肩而过的走阴》中的走阴者,《槐树地的风水》里的父老乡亲.尤其是作者的母亲,这种先天就存在的亲密关系,使做到作者与对象之间从“我和他”转化为“我和你”.这里没有征服、拷问、审查,只有凝视、聆听和体悟.按胡塞尔的说法,在这种融为一体的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显现“自身被给予性”或“本质被给予性”,使做到事物“敞亮”其本质.

作者显然有通过对学术史上“失踪者”的打捞钩沉,进而窥探学科发展路径的企图.为寻觅赵卫邦的踪迹,作者曾专程到赵先生后来栖身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其结果如同都江堰的“倒痰”一样,音讯了无.但我觉做到此书的出版可以了却作者的遗憾,不论有意或无意,本书显现的现象学方法,也许能够成为榛莽中开辟一条小路的起点.正如本书论及中国民俗学经历的数次转向,我们未尝不可期待着一次现象学的转向.

在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参差共生,多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呈.相声、二人转、传说故事、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方言俚语等原本与乡土相伴相生的民俗的演进、扬弃实际是融于都市文明及其生活方式的扩展过程之中,始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乡土与都市是一对矛盾共生体,二者之间的起承转合也反映在个人、群体对于艺术、自我、他者、社会的认知取舍之中,各有其微妙的情绪和心性.不久前,人民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作者的新著———《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对非民俗学专业的读者来说,它简单明了地阐明了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民俗学不是挖掘乡野传说中的逸闻趣事,不是简单整理集体记忆的原始余存的“夕阳学科”,都市文化传统并非和乡土传统隔绝的平行世界,都市民俗不是民俗学的禁地而是其必然的研究领域.对专业读者来说,本书除了文本本身作为经典案例研究所具有的丰富的可阐释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提供了中国都市民俗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大致路径.这本书虽旧文新撰相间,却体现了作者对民俗学的新思考和新尝试.

斯特劳斯表达过优异的人文科学研究文本具有的“邀请性”特征,如洁净的水邀请干渴的人去喝、舒适的椅子邀请疲惫的人去坐.作者的学术思考,无论是《忧郁的民俗学》,还是最新出版的《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都具有强大邀请结构的文本,它能抚慰我们,“为彼此的乡愁”(for mutualnostalgia).

结论:适合乡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乡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乡愁依依味尤浓
五月,窗外竹篱边的蔷薇都开了,孤注一掷似的,粉红与糯白,心事竟缠绵。也是五月,一本沉甸甸的新书《回味:低头思故乡》,日里夜里辗转在我的枕畔、手边。

农业现代化转型期间留住乡愁
摘 要:以农业立市的安徽省阜阳市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流动农民工,使得乡村日益空心化,造成有效劳。

对紫阳县新田村基于旅游凝视角度下乡愁文化旅游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旅游凝视理论与乡愁文化旅游发展解读,针对紫阳县新田村的乡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新田村在旅游凝视理论视角下的乡愁文化旅游发。

看得见乡愁
春节长假,大多数中国人都会选择“回家”。尤其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地工作和学习的人来说,暂时抛却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和亲人们团聚,是一年当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