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想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写作 理想文学批评究竟何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理想文学批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理想文学批评究竟何为,本文是一篇关于理想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理想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理想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我的理想论文

编者按:本期《黄河对话》的“话题”很明了:“理想的文学批评究竟何为”,是围绕评论家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却又不拘于其文学批评展开的.王春林是山西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近些年,像他的大胡子一样“疯狂”,文章一篇一篇地发,书一本一本地出.更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从并州“杀”到紫禁城,连做了两届“茅奖”评委,两届“鲁奖”评委.诚如贾平凹所言:“此人是有气象的”,“能吞能吐”好胃口,是条“文学壮汉”,“不得不向他致礼”.

闫文盛(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以下简称“闫”):既然无须限定主题,我们就随便谈谈.黄难兄跟着王春林老师学习数年,接触科班的东西比较多,在这方面我们是不同的,我原先学的是水利,只是因为爱好写作,转行搞起了文学,虽然对评论文章感点兴趣,但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也无心以此为志业,所以一切谈论只依赖自己的直觉.具体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学评论有两种典型的类型:一种是王老师这种学院派的文学批评,他这种批评分析论证的方法特别严密,所秉持的是西方式的文本细读法.比如王老师最新的批评文集《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就多半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对作品既有宏观性的概括,也有紧贴文本的精准到位的细节分析.当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个问题,就是他的谈论有时会失之琐碎,过细了,他很多时候会去重述所要解析的文本.我自己做不来这样的分析,但以前常有一种感受,就是觉得这样贴得作品太近,太死,反而找不到那种阅读本身所应具有的跳脱之感和趣味性.这就说到另一种批评方式,我概括为“诗意化的”、去学究味和八股腔的文学批评类型.这样的批评家风格鲜明,在很多批评文字中都打上了自己的标记,有时也可能就对所论述的文本失之过略.当然这只是大致分类,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将两者结合得好的话,我觉得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批评状态,就是说,既能准确地点中所评论作品的穴位,也可以有上升和更大的宏阔的视野,这样自然更容易形成一种参照和互比.你怎么看王老师的批评?

黄难(华东师大文艺学研究生,以下简称“黄”):就像您说的,王老师的批评主要是一种文本细读式的批评,这种批评模式保证了论述的说服力.因为采用这种模式,批评家就作品所下的每一个论断都是有根据的,都会有相应的文本为佐证,这就避免了空泛的大而化之的虚浮的批评,这样结合文本就做到了把每一个评价都落在了实处.当然,您所说的相对跳脱文本的模式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批评方法.就王老师来说,我觉得他已掌握了很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批评经验,我希望他的转变不是由“紧贴”变得“不紧贴”,而是能把他的经验沉淀下来,系统条理地梳理一下.王老师的文学批评大都是对于作品个案的解读,在这些个案解读中可能会反复出现的一些相近的概念、标准、范畴,这些可以类比的作品就可以拿出来做一个分析.比如“人性”可能就是一个处理和批判的标准,因为我觉得王老师的批评是有一种温度的,他比较注重是否能够在作品中看到作家的悲悯情怀和人性的温度.同时,他也吸收了先锋文学所表现的现代、后现代的理念,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人性的一种复杂的向度.当代文学和政治有着复杂的纠葛,关注作品对真实人性的反映,其实也是对十七年以及“ ”时期过于政治化的文学的一种反拨.从事文学创作也好,进行文学批评也罢,我们既不能太疏离政治,也不能充当意识形态的工具,而人性恰恰是能和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的一个标准.人性并不是没有政治向度的,它是有政治批判内涵的,并不是说要完全疏离政治.人性本身在王老师的批评当中,有一个形式的向度,也有一个政治内涵的向度.

闫:上午我正好看到王老师对铁凝《笨花》的批评,有一点新的感悟.我想,作为批评家,他确实是那种认真的而不是浮泛的类型,因为他在面对一部作品的时候,会尽可能地腾空自己,他没有一个先在的东西,这样一来,他会尽可能地读进去,而后才形成自己的批评文本.这就很难得,因为见惯了那种“随便翻翻”就可以下结论的批评家,那他的这种认真在当下就算是一种罕见的品质.如果说在这个方向上,针对他的具体批评文字展开一点论述的话,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候他可能觉得哪一部作品是好的,或者甚至就是经典的,但有一段时期,他可能还会觉得这个作品未必那么好.说到这里,就涉及到王老师对“经典”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我的印象中,他在很多地方都用到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我觉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对“经典”的评判一定得慎重.因为他主要在跟踪评论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长篇小说,但是具体谈到长篇小说的成就,是否可以说,现在真的已经出现了那种可以被奉之为“经典”的作品?起码以我的阅读体会,我对这种概括是存疑的.比如对贾平凹的《古炉》,王老师有特别高的评价,对王安忆的《天香》,他都有很具体的说法.有时,在其他一些作家那里,我也看到他多次在用“经典”这样的词来评价作品.我觉得在时空距离都很小的当下,做这样的评价需要特别谨慎.

黄:我觉得大家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太甚,泼的脏水很多.王老师觉得当代文学的现状不至于此,我们应该对当下中国经验的叙事保有足够的信心,王老师在论述的时候还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您刚才提到的问题其实是文学经典化问题.一部文学作品能否称得上经典,的确需要长时间的检验,但文学经典是一个逐渐被建构的过程,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乃至更多的人去进行解读,我们不可能把这个工作完全交给时间来评判,所谓时间的评判,其实也还是人的评判.关于文学经典化,学界其实已有很多比较成熟的观点,我也查阅过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比如童庆炳先生就认为:“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又可成为赞助人).就这六个要素看,前两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蕴含‘自律问题’;第(3)、(4)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蕴含‘他律’问题;最后两项‘读者’和‘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它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也是不可能的.”批评家实际上扮演的就是“发现人”的角色,能否成为经典的根本在于文学之内部原因,但缺乏像学者和批评家这样的文学经典建构者,文学经典化亦难以成为现实.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理想文学批评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我理想的文学批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李健吾和理想文学批评建构
摘 要:从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文学批评家应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独到印象和形成条例的文学批评方法、美文式的批评文体、修辞丰富的优美文笔五个角度。

当代中国几次文学论战看理想文学批评之建构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十七年”时期姚文元所参与的文学论战、“文革”结束之后的《苦恋》论争风波以及2000年初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战,代表了当代。

徐訏和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批评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徐 的批评文章经常在港台文艺界激起较大的波澜。个中原因,排除徐 本人不事阿谀之道而屡屡与人不睦,则正是徐 敏锐深刻的。

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历史回望
摘 要: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