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风险度量幻觉论文范文写作 风险度量幻觉和基于模型银行资本监管方法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风险度量幻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7

风险度量幻觉和基于模型银行资本监管方法,本论文为您写风险度量幻觉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风险度量幻觉论文参考文献:

风险度量幻觉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论文资本运营论文建筑模型论文

摘 要:《巴塞尔协议Ⅲ》将新资本协议的缺陷,看成是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充足标准来改进的缺陷,没有系统地分析现有银行监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风险度量模型所存在的一些内在缺陷,并指出,巴塞尔银行监管模式的基本假设——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先进模型来准确度量,其实只是一种幻觉.文章同时指出,如果模型不能准确地度量风险,在现有的基于模型的银行监管模式下,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只会激起银行更大的监管套利动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银行监管模式容易引发内生性风险,从而危及整个系统的稳健性.因此,在提高核心资本标准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应考虑如何更加科学地对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监管.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金融监管;内生性风险;系统稳健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最低资本要求应该反映各个银行的风险状况,这是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银行监管新理念.为使这种监管理念付诸实践,最近20多年来,努力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是不断改进的巴塞尔协议的主要设计目标.在早期的银行监管中,控制资本和负债比例是许多国家采用的方法,因为这个比例越高,银行资 起到的缓冲风险的作用越大.然而,尽管这种监管方法简洁透明,不仅便于银行运用、而且便于监管者核查,但其缺点是,资本充足要求只和银行资产的数量有关,而和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无关.由于高风险资产可以获得高收益,这种只控制资本和负债比例的方法,会诱使银行将资产配置从低风险转向高风险,从而危及银行业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继在1988年的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信用风险度量的风险权重法后,在1996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以及在2004年的新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又引入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鼓励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来度量风险,并据此计量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协议的这种银行监管模式,其蕴含的基本假设为:金融风险是可以准确度量的——只要通过监管资本激励的制度安排,鼓励银行采用先进的风险度量方法.然而,尽管基于数理模型的先进风险度量方法在西方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尽管认为金融风险可以准确度量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的信念,但2007-2008年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却表明,巴塞尔银行监管模式中还存在着严重缺陷.不仅暴露出金融风险可以准确度量的信念其实只是一种幻觉,而且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也加剧了整个系统的脆弱性.巴塞尔银行监管模式中的缺陷,被认为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后危机时代,改革现行的监管模式,使银行系统更加稳健,减少金融风险溢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诉愿.2009年12月,为响应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提出的希望进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资本标准和流动性监管的两份咨询文件,即《巴塞尔协议Ⅲ》.在这两份文件中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在次贷危机爆发前许多银行过低的资本充足率,是导致次贷危机加剧、并最终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②为了改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过低的状况,《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然而在这两份文件中,巴塞尔委员会并没有系统地分析为何在实施了新资本协议后,一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如此之低?为何其一直倡导的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在本次危机中会表现得如此失败?

《巴塞尔协议Ⅲ》是巴塞尔委员会对新资本协议所做的一种改良.然而,这种改良只关注到许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却没有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没有反思其一直倡导的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模式是否存在问题.那么,如果这种改良早几年提出,是否就能有效防范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考虑到《巴塞尔协议Ⅲ》继续沿用了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而正是这种方法造成了次贷危机前许多银行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如果考虑到和新资本协议一样,《巴塞尔协议Ⅲ》同样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扎实的实证支持,那么对这个问题就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在后危机时代,对现有的银行监管模式是需要进行认真反思,还是只要做些改良,这个问题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是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分析.

二、数理模型的缺陷和风险度量的幻觉

在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没有哪个领域的发展,像金融领域的发展那样,紧密伴随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数理模型的发展.现代金融领域对数理模型的依赖,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文献中,而且反映在具体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策略设计中.在如今的金融机构中和金融市场上,充满着各种利用数理金融模型和金融工程技术开发出来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和投资交易策略.最近三十多年来,随着金融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数理金融模型的不断发展,现代金融业对数理模型的依赖越来越强:我们依赖模型给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依赖模型预测和管理金融风险,依赖模型设计金融机构的投资交易策略,甚至依赖模型计量对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然而很不幸的是,当现代金融业对数理模型越来越依赖时,数理模型的可靠性却随着金融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了.现代金融业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给金融产品定价,来预测和管理风险,然而,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当我们最需要这些模型发挥作用的时候,往往却是这些模型最失败的时候.1987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崩盘时是如此,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发生时是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也是如此.当然,数理模型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现代金融业不需要模型.数理模型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在一些金融产品定价和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中——如果模型的缺陷能够被认识到,如果模型能够被合理使用的话.然而,当数理模型的缺陷被忽略,当现代金融业对数理模型过度依赖,乃至于形成风险度量的幻觉,认为复杂的金融风险可以利用先进的模型来准确度量,甚至认为可以依靠数理模型来维护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时,这种失败的根源就形成了.

本文认为,数理模型的缺陷,首先体现在模型的预设前提的脆弱性.如果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那么现代金融业中的很多风险度量模型,都可以看成是建立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理论基础上,依据等价效用原则而推断得到.比如说,巴塞尔协议建议采用的VaR和受到学界推崇的ES,就可看成是基于Yarri的对偶理论和等价效用原则而推断得到.由此关系我们可以知道,风险度量模型的隐含假设为:(1)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是风险(Risk),投资者不仅知道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而且知道对应的概率;(2)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由效用函数决定,风险态度不会随着金融市场的演化而改变;(3)投资者是理性的,不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其决策行为不会受到诸如信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风险度量模型的这些假设,在为模型构建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却忽略了许多驱动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流动性、进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完全被忽略.事实上,在现有的风险度量模型中,投资者情绪和流动性因素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是两个被普遍忽略的重要因素.

结论:关于风险度量幻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风险度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银行资本监管的经济波动效应
摘要: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相关资本监管工作则有效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基于此,我与同学进行了讨论,并请教了老师、查阅了资料,试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有益补充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看做是从银行负债方面对银行经营的约束,最低资本要求则是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方面对银行经营的约束。它具有抵御金融风险和吸收损失的作用。

银行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银行资本监管的深入和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影响日益明显。根据我国的经济周期,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自从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以来。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分析
摘 要:加强资本监管是商业银行自身实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金融市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的必然要求。增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就是需要多方监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