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底蕴论文范文写作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底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1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底蕴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文化底蕴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底蕴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程度有很大关系.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语,如果那是英语,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

中文(我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口语和书写文字是两套,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这是汉语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两遍.所以普及比较难.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文字却是统一的,现在大家都归功于秦始皇的“书同文”.不像印度,由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文字,到现在还得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另一特点是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天的时候说到了一些人物的丑闻,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我就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有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一个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墙有茨”出自《诗经》,开头就是:“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以后“墙有茨”就隐喻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过去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而对我们这一代人,这是一个很寻常的比喻.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我只是一个个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但是也有特殊性.

1. 家庭

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叶嘉莹先生是主张吟诗的,就是跟唱差不多的.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像唱歌一样,现在还会唱.

我中学有一位国文老师是河北人,他在课堂上教那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和君生别离”,就是用河北调来吟的.所以我现在想起这个诗的时候,就出现那个调,和湖州调完全不同.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就跟唱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但是用普通话是很难吟的,连有的韵脚都不对.前两年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好像常州的吟诗已经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大概常州有一些诗人和文人特别积极去争取申遗,其实各个地方都有吟诗的特点.还有朗诵文章,也是有调子的(后来据徐冬梅老师说现在正在申遗的是整个中国的吟诵,不是常州单项).

大约五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念《论语》,只是挑一点,不是念很多,也不逼我,就让你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影响却很大.在我初中的国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选自《资治通鉴》.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郭子仪这个人发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对《资治通鉴》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资治通鉴》是怎么样的一套书,特别是小学课本就有“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原来作者就是这个司马光!更加好奇想看这书了.碰巧,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家里頭藏了很多线装书.我现在已经忘记具体情节,他怎么知道我想读《资治通鉴》,总之他对我非常嘉许,居然就送了我一套《资治通鉴》(可能他正好要搬家),我还记得是好几排木匣子摞起来,大概是很好的版本,当然现在早已没有了.

我那年暑假(大概是初中三)没事,就开始出于好奇,真的从头一本一本地看《资治通鉴》.其实也不见得都懂,挑着看.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就是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他得称臣,这可能也是古史的一个传统.《史记》里头不是也常有“太史公曰”吗?我忽然兴起,一段一段把那个“臣光曰”抄在一个本子上,同时也作为练毛笔字.但是为了要说明他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得把前头的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们家的一位常客发现了.他姓郝,是我舅舅的同学,我母亲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郝大哥”.让我叫他“郝寄爷”,是干爹的意思,不过不是正式的.那个时候在我心目中他是老头儿,但他事实上大概不到五十岁.他非常有学问,什么都会,从前有一种全科的中学教员,从数、理、化到国文、英文都会教,缺什么老师都能补上去.当然他英文发音不好,全是自学的,但是文法讲得特别清楚.他还会中医,我们家人小病都是他给开方子.最重要的是国文,他的旧学底子是非常之厚的.但是由于他恃才傲物,好顶撞领导,所以在一个单位呆不长,经常失业,相当潦倒.他一失业就常来我们家吃饭.我最爱听他讲话,有一肚子掌故,外带发牢骚、骂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他看到了我抄“臣光曰”的笔记本,突然对我写的史实概要很欣赏,他说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觉得“孺子可教”,说了一句“可以和言《左传》矣”.于是乎他就开始主动教我《左传》,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左传》产生很大兴趣.因为《左传》从文字来讲,跟《资治通鉴》很不一样,它太简练、古奥,以我当时的程度要是没人讲解,是很难靠自学读下去的.他给我讲也是选读,加上他自己的见解,像讲故事一样,特别生动,而且常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疲于奔命”这个成语典出何处?

《左传》里头有一个人叫申公巫臣,他是楚庄王底下的一个官,名巫臣,“申”是他的封地.他地位并不高,但是点子很多,给楚庄王出了不少好主意,对楚庄王成就霸业有所贡献.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到处征伐.有一次灭了陈国.这个陈国有一个大美人叫夏姬,据说她青春永驻,无论长到几十岁永远“望之如二十许人”.那些公侯们打来打去,争夺她也是动机之一.所以她转嫁了好多国.楚庄王灭了陈国以后,也想把这个夏姬娶过来,巫臣就劝他说,你本来伐陈是“伐不义”,光明正大,如果你把夏姬给娶过来了,这不显得你是为了私利嘛,那你在道义上就站不住了.那个楚庄王确实有雄心壮志,就听了他的劝告,没有娶夏姬.他的弟弟、公子子反也想娶,巫臣又劝他说,这个女人不祥,是个妖孽,你看她嫁了几个国家,也亡了几个国家.于是子反也听了他的,没娶她.最后这位老兄自己带着这个夏姬私奔了,一下子跑到晋国(其中还有一些曲折的情节,不详细讲了).另外他因为别的事得罪了楚庄王另一个弟弟子重.那两位公子气得要死,要求楚庄王向晋国要人,诛杀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引渡.那楚庄王到底是一位霸主,比较大度,说巫臣也算立过功的,给我出了很多好主意,就算了罢.不久,楚庄王死了,楚共王继位,子重、子反两位公子权力就比较大了,还是觉得这口气非出不行,于是把巫臣还留在楚国的家属全给杀了,包括他的旁系亲属.巫臣知道后很生气,咬牙切齿地说我一定要叫你们两人“疲于奔命”而死,疲于奔命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他怎么做到呢?他就今天撺掇晋国联合吴国跟楚国闹事,明天又挑拨郑国寻衅,不断骚扰楚国各个方向的边境.他本来就鬼主意多,弄得这两位公子在国境内外来回奔波,“一岁七奔命”,就是一年里头七次出国,或是到边境.现在交通发达无所谓了,但是在他那个时代这么一个跑法,那是吃不消的,非累死不可.这个故事我觉得特别好玩,而且那个申公巫臣也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还有很多有趣的事.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底蕴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台湾皇民化运动时期两种文化选择
摘 要:台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日据历史的重评浪潮,对皇民化运动时期文学的态度打破了以往的批判思维,开始强调对其宽容和谅解。陈芳明也提出以“皇。

共品一樽美酒,共享一种文化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随着我国旅游业、酒店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商务餐饮和休闲餐饮的销售量不断增加,我国酒水销售额近年亦呈两位数增长态。

培育六种文化提升班组自主管理水平
摘要: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在班站日常管理中,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这一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创新方式方法,不断。

如何将长庆油田企业文化底蕴融于基层拓展
摘要:本文从油田企业文化发展基本内涵及特征;油田企业基层文化弱化及原由;提升油田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举措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关键词: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