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信仰论文范文写作 传播的仪式观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信仰建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信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传播的仪式观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信仰建构,本文是一篇关于信仰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詹姆斯·凯瑞作为美国传播学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是文化取向传播理论研究中非常关键的理论之一,开辟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本文将以传播的仪式观为切入点,以中国的传统民俗现象为例,对其中各类表征符号进行研究,分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仪式化特征和信仰建构过程,探讨仪式传播和文化信仰建构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将仪式观的方法运用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使传播学服务于中国社会.关键词:仪式观;文化信仰;建构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53-02

文化是指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中,文化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配不同个体之间,个体的信仰之间,集团之间相互行为的共同意识和思想.一般而言,文化信仰在文化被整合、保持和交流的社会化的过程做到同一化并被所有个体共享.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中国文化对韩国、日本等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相近性造就了亚洲国家在文化信仰上的相似性.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日渐深入,为了保证在国际传播中保持民族独立性不被同化,构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信仰成为关键.而在构建过程中,如何有效、快速地构建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文化体系,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播的仪式观概述

(一)“仪式”概念

仪式的定义非常宽泛,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利奇,站在广义的角度定义“仪式”,将仪式本身看作一种“信息”,信息的重复和传递形成“仪式”.特纳相对而言缩小了仪式的范围,认为仪式是随着社会变迁的,且具有典礼的形式.而戈尔茨则认为,人类和象征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依赖象征,且这种象征决定其生存能力.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融合起来,变成同一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标准化的、象征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二)传播的仪式观概念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将传播分为传递观和仪式观两类.传播的传递观是我们普遍使用的概念,是指信息在地理位置上做到到运输,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将讯息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而所谓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是指讯息的传递,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将参与者纳入到“场”这样一个环境中,共享意义、信仰.这里的传播与“分享”、“参与”、“联合”、“拥有信仰”这类词相关.由此可见,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并维系一个更加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仪式观较传播达到的效果,更关注传播的过程.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更趋向于自我身份和信仰的确认,而不主要关注学到什么,享受到什么.

二、节日传播的仪式化特征分析

春节作为一项最具传统特色、包含民族精神价值的传播仪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具有跨越时间,共享民族信仰的作用.考察其庆典仪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其中,探求文化建构的过程.

(一)统一的文化内容承载共同的文化信仰

春节对于中华同胞而言,是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承载着共同的文化信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春节的起源最初与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今天,虽然我们不再以除夕的仪式抵御野兽侵害,但敬畏怪力,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神话故事经过先民们的不断修改,在保留原有敬畏的基础上,成为合家团聚这一仪式的神秘外壳,并逐渐成为人们虔诚信仰的一种.包括春节期间民间逐渐约定俗成的祭祖、贴春联、堆社火、发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庆祝项目,这些活动以各种仪式化的形式传承下来,都成为民众寄托个人信仰的载体.现在虽然有些形式已经改头换面,但其作为仪式应当具有的内涵没有变,反而逐渐成为维系情感、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成为巩固当代人文化信仰的一种保证.

(二)参与的过程即确认巩固的过程

所有共享这一文化信仰的同胞都要加入到春节这一节日仪式中来,所有人都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仪式对参与者而言更是确认信仰的过程.春节就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所有共享这一文化的人都要加入这个团体中,遵守这一狂欢仪式的规则,例如春节期间的一些风俗习惯.在这种强制性的遵守过程中,节日演变成固定的仪式,以神秘感和权威性规范参与者的思想行为,整合他们的意识形态,为个体提供“我们”的归属感,达到确认和巩固个人信仰的目的,从而从思想和行动上巩固参与者的关系.如今,大众传媒的兴起以呈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代替实际行动,正如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众传媒成为营造节日仪式气氛的重要手段,也逐渐代替了实际的节日仪式.但不容质疑的是,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仪式的权威性.大众传媒的使用,使做到文化信仰的同一性做到到进一步的巩固.大众传媒的这种突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空观念的同一对“我们”意识的强化

时间、空间对于仪式而言起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春晚,主持人开场就会有“北京时间”的报幕,包括在整个过程中都会不断重复北京时间,给观众一种“天涯共此时”的时空同一感.这种归属感比小范围内的传播更具有意识上的安全感.同时,这一概念的反复使用,对于所有观看春晚的个体,包括海内外同胞,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营造了“四海一家”的家庭感.这种同一的时空要素正是仪式做到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可以唤起观众作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归属感和一体感.电视机前的观众置身于大众传媒营造的这一文化盛宴中,接受到什么内容不再是主要,而是在这场盛宴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到何种程度的强化,意识形态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大众传媒使同一的文化进入到观众思想深处,原先的信仰做到到强化和整合,通过不断重复,不断纠正,小到地域群体,大到全国各族人民,所有人都能不断认同并归属到“我们”中,这也正是文化信仰对民族精神、民族力量影响的核心所在.

结论:关于信仰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信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塑造和传播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强,如何在全球文化冲突和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是。

基于徐刚作品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生态文学创作
摘要: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催生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长足发展,徐刚作为国内生态文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历程不仅折射了我国近三十年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中国文化词汇翻译策略探析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大背景下,向外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及其内涵,重塑中华文化名片,成为翻译工作者的一项时代使命。而囊括中华特有文化。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摘要: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智慧、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