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穿青族论文范文写作 穿青族婚丧文化探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穿青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穿青族婚丧文化探析,本论文可用于穿青族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穿青族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穿青族论文参考文献:

穿青族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内容摘 要:川青族作为贵州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非常丰富的婚丧文化.通过对该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和丧葬文化两方面进行探析,对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传承穿青族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民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穿青族 婚丧 文化

川青族(也叫青族、穿青族)是贵州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安顺、毕节、六盘水、黔南等地的二十多个县,在1954年人口普查中只有24万人左右,在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穿青族人数已达67万左右.由于各种原因,穿青族一直以来未被视为少数民族,只有在贵州地区,国家暂时将其定位穿青人.所以到现在穿青族也不在中国56个民族之列,据史记记载,穿青人原先叫“土人”、“里民子”,到后来才成为穿青人,而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居时间长,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民族,称为穿青人则因为一般穿青色衣服,以上都是他称,在后来发展中,穿青族才慢慢接受了穿青人这个族称,一直沿用至今,发展成了穿青人的自称.“穿青人”成为穿青族在身份证上的标志,同时,穿青族成为未被识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 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中将其定位为穿青族.起初这个族称来源于乾隆的《威宁州志》、继而是光绪的《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鼎县志》、《平坝县志》、《镇宁县志》.《镇宁县志》则是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永久记载.另外,清康熙三年间,吴三桂平定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载有“穿青”这个族称,把穿青人和水西境内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现在穿青族身份证和各种表格的填写,写的都是“穿青人”,而在电脑上填的都是“其他”.

关于穿青族历史渊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土著说;穿青人被认为是贵州的土著居民,认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民族,但这种说法不被大多数认同.并且在各种史记中都没详细具体地记载,所以该说法不太可信.

二是分支说:以宋蜀华先生和一些著名识别专家为代表,穿青族属于汉族的一支,早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征讨云南时,随军的军人及其家属大多是江西、江苏一带的,战争结束以后,就迁移留在了贵州,并和当地人通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贵州的穿青人.一个穿青族人的延续口述以及家谱记载说,他们是曾经去云南征讨后来迁移到贵州的王国统将军的后辈,其中安顺王若飞是属于王国统的子孙中安顺的分支,我家是王国统的子孙中毕节的分支,后来亲眼目睹了许多人被杀,为了自保,主动请求组织百姓开发贵州,发展其经济,死后,由其子王文昌及其后代子孙继续组织人员发展贵州经济,王文昌的坟位于贵州清镇市沙鹅村.对于上文提出的穿青族来源于贵州的土生民族来说,穿青族是从江西一带迁徙到贵州,再在贵州不断发展而形成今天的穿青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下面来探讨穿青族的婚丧文化.穿青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婚丧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俗,这主要包括婚俗文化和丧葬文化二方面.

穿青人的婚俗文化,从提亲到结婚后的回门,有许多纷繁复杂的规矩和习俗,如姑表联亲、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在古代穿青族居住的村庄,婚礼对穿青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婚礼结束,要经过几个环节:

首先,姑表联姻,穿青人一般不和别的少数民族联姻,因为他们很重视亲戚间的情谊,为了亲上加亲,通常用舅舅家和姑妈家的儿女进行通婚,这是穿青人在婚配中沿袭已久的习俗.婚配中,丈夫的年龄一般要小于妻子,俗话说“宁让女大十,不让男大一”.而且穿青族除姑表开亲外,姨表开亲也很普遍.其次是赠送礼物和陪奁.礼物指的是男女定亲后互相赠送礼物,一般称为“丢把凭”.花裤带和草鞋通常是姑娘送给男方的礼物,男方就凭借礼物来猜测自己未来的妻子是什么样的品德才貌.在整个过程中,新郎是不专门为新娘买礼物的,除了彩礼,一般不单独送其他的,而女方家的陪嫁品,通常也只是一箱一柜,这是因为穿青族居住的地区比较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造成的.接着就是打亲和闹亲,打亲就是“打媒人和接亲人”.女方家在事前就暗中安排人专门和这些人作对,闹亲则是在堂屋摆礼时,女方家往往要故意刁难说礼物不周全,说男家穷,不懂礼貌等.这“打亲”和“闹亲” 是古代习俗的一种残痕.在新娘起身去男方家时,新娘子一般都会哭,这种习俗有许多的寓意,舍不得家人等,这时,有女方家送亲的人扶着新娘子走在堂屋中间拜别神灵祖宗,绕房三圈,才走出房门,这时由接亲的青年装作劈山开路的样子为新娘子开路,再由两名少年执火把分左右两旁照亮路,新娘子才在接亲和送亲人的簇拥下走向新郎家,这就叫砍亲路和照亲路.后面是站花和试新娘.站花是婚礼当天,新娘要很早起来梳妆打扮好,面对墙壁站立,让众亲友观看.试新娘则是在婚礼过后第四天,男方家要以挑水来试探新娘,新娘把水挑到家如果桶里面的水是满的,就证明她能给家里带来财气.最后是井边回门,以前叫月满回门,按规矩新娘在这一个月内不能随意走动也不能劳动,但因为在中国农村地区,农人都以农事为主,新娘不可能在家待上一个月,所以就用“井边回门”这种形式来代替新娘月满回门.

婚礼当天还有一些礼仪习俗,如:

点礼:接亲中的“点礼”,即清点接新娘子时婆家送去的衣、帽、鞋袜等礼物.在新娘家婚礼当天,男方家要请青年男女很多人去新娘家借亲,敲锣打鼓, 在收礼前,都要先举行“三拜见”礼节.即主接亲二人对着亲家天地菩萨拜三拜,并且每一拜都要说些祝福亲家的恭维话.跨进大门一拜,“亲家门中,祖德宗功,不才等举手拜见”.再拜,“亲家高堂,椿茂萱芳,不才等举手拜见”.三拜:“亲家棠棣,伯仲叔季,不才等举手拜见”.拜完以后,就请亲家收礼.但在收礼过程中,亲家总是闲这闲那,勉不了和接亲的人发生争执,但接亲客要保持和善,并承诺说缺什么婚后都会补齐,还要请亲家谅解.最后,亲家这边德高望重的老人出来和解,点礼就结束了.

结论:关于穿青族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第57个民族被国家灭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
摘要:地名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化的,它包涵特定的历史文化属性,乃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历史的客观的产物。邯郸乃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其诸多地名源远流长。。

宁蒗普米族韩规文化的自觉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普米族韩规文化研究——以宁蒗县为例”(项目编号:Y17156)成果之一。摘 要:韩规。

亳州中医药文化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亳州市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文中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对亳州市的中医药进行了整合。

关于企业生态文化探析
[摘 要] 企业生态文化,就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企业文化之中,使之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的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