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自觉论文范文写作 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探究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自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探究,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自觉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文化自觉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自觉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孙中山的文化自觉始于近代社会转型期,他用“因袭”、“规抚”、“创获”自我廓清了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义是其融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成果.研究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对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助推“中国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文化自觉;生成逻辑;成果

中图分类号:D6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1-0060-05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文化猛烈地冲击着古老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生死存亡的深重危机,各种文化出路纷纷登场,文化选择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孙中山作为“睁眼看世界”的重要成员,以可贵的文化自觉为中国文化指明了方向.探讨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有助于全球化语境下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西文化碰撞——孙中山文化自觉的重要契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社会变革的时代尤其需要文化自觉.中国在战争以后,延绵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西方以启蒙思想为主导的先进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在这种历史情形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

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的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政治普及,文化复苏,特别是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为代表,先进的知识分子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倡导人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猛烈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并倡导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先进思想和观念.在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技和思想文化连同文化糟粕传入中国,通过建教堂、派传教士、办学校、创报刊、办医院等途径,向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文化渗透,动摇着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被动地吸收外来文化外,也有对西方文化的主动传播.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震动,如梁启超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2].丧权辱国之痛唤起了民族觉醒,学习西方文化,探讨救国真理,成为时代潮流.一方面,莘莘学子负笈海外,主动求学;另一方面,西书翻译出现,出版物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到清朝灭亡,中国翻译西书至少有1599种,大大超过此前90年间中国译书总和[3].欧美的思想文化在中华大地逐渐蔓延开来.

随着外来文化多种方式的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以此观照本民族的文化,对解决文化危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选择,给出了不同的回应和解决方式.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模式,即在坚守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的同时,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让“西学”为“中体”服务.顽固派则强烈反对,与洋务派展开论战,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并指责洋务派提倡“西学”,是“用夷变夏”、“祸国殃民”.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批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提出“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孙中山虽未参与文化论战,但站在时代潮头,积极寻求良策.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年轻的孙中山满怀提出《上李鸿章书》,认为“富强之本不是西器而是西制——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未被接受.于是毅然从改良走向了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孙中山对“文化救国”的主张并未给予过多关注,他更倾向于革命救国.可是五四运动深深触动了孙中山,他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看到了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力量,不仅积极支持五四运动,而且开始注意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和思想,他说“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4].

简言之,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成为孙中山文化自觉的契机.他的人生经历使之具有超越前辈和同时代人更广阔的视野,“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与时俱进,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救国的意义.他在文化抉择上不同于守旧势力的尚旧复古、逢外必排,也不同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思维模式,更不同于“全盘西化”的急进救国方案,而是卓然自立,在文化自觉层面上作出了理性选择,明确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因袭”、“规抚”、“创获”——孙中山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逻辑

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中对自己37年革命历程作回顾时指出:“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5].孙中山用“因袭”、“规抚”和“创获”非常清晰地概括了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逻辑.

“因袭”传统文化.首先,孙中山强调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据“国父年谱”所载,孙中山7岁至9岁,就读于私塾,习《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书.10岁入乡塾读四书五经.至13岁读毕四书五经.对国学的掌握和了解,他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承数千年文化,为东方首出之邦.未与欧美通市以前,中国在亚洲之地位,向无有与之匹敌者”[6].他主张继承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如儒家*学说中的“八德”:“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还有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当要保存的”[7].同时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心性文明,所谓“心性文明”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文明方面.他将中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对比后指出“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6]180.对于这些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旨归的政治说教,孙中山赋予它时代内涵,让其转而服务于理想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次,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全盘接纳,而是“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6]180.他“不为古人所惑”的重要表现是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弊端,如专制主义“涂饰人民之耳目,锢蔽人民之聪明”[8],束缚人心,招致中国政治不能进化.而知识分子习惯“述而不作,坐而论道”,教条主义的经学模式妨碍了思想解放和创造力的产生.他分析近代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因为中国曾经在亚洲具有“无有与之匹敌者”的地位,日渐助长了盲目的文化优越感和对外部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茫然无知,从而导致“自大”心理.虽然因历史条件限制和革命需要,孙中山对“国粹”的认识还有欠缺,但他的文化观和文化创造实践对当前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自觉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自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思想政治教学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探究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这为教师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契机,也提供了舞台。思想政治教师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课标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影响。其作为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潜移默化中在高校育人方面起着。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是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积极回应,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摘 要:作为企业的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都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分析两者关系的过程中,将两者积极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依据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