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轴线论文范文写作 景观廊道在广州和佛山新城市中轴线中的应用对比分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轴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景观廊道在广州和佛山新城市中轴线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中轴线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中轴线论文参考文献:

中轴线论文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家居廊杂志景观生态学论文

摘 要:城市中轴线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由建筑群和街道组合而成的一条规划直线,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居于重要位置,起到控制性作用.中轴线将城市的交通体系、景观和用地功能等要素有序地连接起来.广州和佛山的新中轴线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来看,千灯湖廊道略肚一筹,它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却又与传统紧密结合的城市公共空间解决方案.从交通解决方案看,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立体交通系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遗留的交通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城市生活质量不断降低,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现代的城市景观廊道应该从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角度找到平衡点,在不断探索、不断改善设计方向的当下,一条具有包容性的绿色廊道显然是更合时宜的.

关键词:新城市中轴;景观廊道;空间形态;交通模式

城市中轴线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由建筑群和街道组合而成的一条规划直线,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居于重要位置,起到控制性作用.中轴线将城市的交通体系、景观和用地功能等要素有序地连接起来.从美学角度看,城市中轴是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位于中轴线核心区段的景观廊道肩负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用于连接城市空间;另一方面起着交通集散的作用,也是城市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城市的名片.

一、广州与佛山新城市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

(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条对称的现展性轴线.轴线位于城区东西向中线附近,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轴线总长约12公里,形成以600米的广州塔制高点为峰顶,向四周逐级下降的形态,形成跨珠江而过的带状开放空间.

花城广场作为广州新中轴线核心区段的景观廊道,其位于黄埔大道以南、临江大道以北,总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广场平均宽度约200米.花城广场周边规划建设三十多幢建筑,其中,少年宫、大剧院、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如图2).

(二)佛山南海中心区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

佛山南海中心区中轴线始建于1999年,2001年8月一期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中轴线南起礌岗公园,北至佛山水道,全长约3000米,南北途径海三路至海八路,东西侧为灯湖东路和灯湖西路,城市景观路全线贯通,轴线的平均宽度约260米,轴线北面直抵盐步镇和大沥镇.

佛山南海中心区新中轴线的景观廊道一一千灯湖公园,由美国著名的SWA环境设计公司设计,规划构思打破了传统的以绿地和建筑物为主要构成元素的中轴线设计手法,设计师利用“水”作为公园中心区的主要元素,通过挖湖砌山使山水共存,巧妙地使用人工掩体解决了公园的大部分功能性建筑,打造了一条山水交融的景观廊道,将自然融入城市之中,创造了一个自由开阔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高品质的场所(如图3).

千灯湖公园与南面的礌岗公园相连通,礓岗公园是一座于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传统大型综合性公园.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新城市中轴线的构筑,SWA公司在2007年对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改造中保留了旧园区的大体布局,将千灯湖的灯塔元素复制到了礌岗公园中,使做到两园在空间布局上有所区别,但在设计符号上能遥相呼应,使千灯湖公园与礓岗公园的结合更加巧妙,景观廊道的延伸营造出极具节奏感的城市空间.

二、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的对比分析

景观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现状或带状结构,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景观廊道作为联系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常常被用于解决景观孤立的问题.下面就两条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交通模式做出对比分析.

(一)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特征对比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景观廊道花城广场,处于中轴线中段与珠江的交叉节点上,是新中轴线乃至整个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花城广场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以“阳春花海”为设计理念的广场平面呈现出中间宽两头窄的“船”形,其中以硬质石材铺装和绿化为主,辅以局部的水景观节点.从图4(右)中可以看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布局严谨.景观廊道的北段街区尺度较大,大尺度的街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也不利于构建城市肌理.带状廊道的南段为规划中的海珠区段,城市功能丰富,街道界面整齐连续,视觉通透性较好.

同样位于南海城市中轴线中心位置的景观廊道——千灯湖公园,采用的是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以“水”为景观要素,打造了一条3000米长的城市滨水景观.景观廊道采用带状水域作为景观要素,呈现出非对称的、连续的曲面空间,设计中利用水的流动营造出生动的形态变化,曲线分割又使水岸产生丰富的尺度变化;自然水景与人工构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在景观材料方面,园区采用了钢、石材和玻璃三大主材,毛面花岗岩与红色砂岩的组合暗藏了汉唐文化,统一的色彩和细部构造提升了空间品质;景观廊道的水系引入北面的街区中,营造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商业水街,使景观廊道呈现出通透又具有秩序感的空间效果.

(二)景观廊道空间结构特征对比

从图4可以看出,两条景观廊道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空间尺度对比,花城广场的占地面积约相当于千灯湖公园的2.8倍,花城广场打造了地面独立的步行系统,但显然这样的尺度是不适宜步行交通的,广场周边集聚的高密度的建筑群,进一步破坏了步行空间的完整性;相比之下,千灯湖公园能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步行空间,并且公园与周边的建筑地块有一定的间隔,更能保证空间的连贯性.从空间形式上对比,花城广场采用对称性的规则布置形式,以绿地和硬质铺装作为主要景观元素,其中分布水景、广场、景观小品等,另外花城广场还具有约5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分3到4层,其中包括大型商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和停车场;千灯湖公园采取非对称的曲线形式,园区是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边沿布置了市民广场、绿地、亲水平台、凉亭等景观元素,园区的功能性建筑分布在公园的两侧.从景观廊道与周边区域的连通性对比,千灯湖公园共设有8个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相连通,公园北向连接商业片区,南向连接礌岗公园.多个出入口不仅增强了公园与外部的交通联系,更带来视线的通透与开放的心理感受,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容易到达的休憩场所.花城广场区域贯穿了APM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并与地铁线路相交,下沉广场和楼梯联系地面与地下的交通,多种交通方式加强了花城广场与周边区域的连通性.

(三)交通模式对比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北边地块开发较早,两侧道路离城市主干道较远,而且支路系统也不完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交通处于超负荷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在新城市中轴线的规划中提出了“立体城市、地下中轴线”的解决方案嗍,以补充和完善地面的城市交通功能,并挖掘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中轴线上的廊道交通实现了人车分离,地上行人,地下行车.在5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分布了密集的交通组织系统,包括地下集运系统、停车场以及车行隧道.地下步行系统连接地面多个出入口以及周边主要建筑.它们共同构成立体的网络交通系统.

与广州新中轴不同的是,佛山南海中轴线在规划规划初期就把公共交通融入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容纳能力.在景观廊道两侧布置交通系统,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公交站场、地铁站口、停车场、出租汽车停靠站围绕廊道四周布置,并建立了完善的人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的绿色交通系统.从城际交通系统来看,南海中心区中轴廊道成为了连接广州与佛山两地之间的交通节点,加强了广佛、佛山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三、结语

本文对广州和佛山的新中轴线上的景观廊道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来看,笔者认为千灯湖廊道略胜一筹,它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却又与传统紧密结合的城市公共空间解决方案.从交通解决方案看,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立体交通系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遗留的交通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城市生活质量不断降低,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现代的城市景观廊道应该从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角度找到平衡点,在不断探索、不断改善设计方向的当下,一条具有包容性的绿色廊道显然是更合时宜的.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中轴线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轴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丹东市城市廊道
【摘要】如何正确的认识城市廊道,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廊道,营造人为特色廊道,以此丰富城市空间廊道的网络脉络是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必要意识,本。

小景观公司之道
在1988年的时候,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景观美化的工作。像家门口的一块草坪,或者多年无人打理的空地,我们就是美化这类的场所,。

城市滨水慢行道景观设计
摘 要:近年来,城市滨水慢行道在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拓展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生态格局布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研究城市滨水慢行道的设计理论,。

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生态绿道在城市里面较为常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绿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城市生态绿道主要依托人工廊道、护城河、风景道路等建设而成,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