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女校论文范文写作 基于女生核心素养女校课程简述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女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基于女生核心素养女校课程简述,此文是一篇女校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女校论文参考文献:

女校论文参考文献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男生女生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挟裹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变.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师范为教育之母”的信念,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创办“通州公立女子学校”,首开女子教育先河.无锡囿于江南一隅,但也受其影响, 1912年无锡的邑绅侯葆三先生倡议“男女教育,须求平等”,发起创设无锡县立女子师范,经临时县议事会研究,无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于1912年3月16日成立开学.百余年间,每一时段课程皆具有其时代特征,显示出中华女性敢为人先、争先创优的优秀品质.

一、新女性素养课程—萌发初课程(1912年—1937年)

女子师范学校的课程特色显著,除一般师范学校课程之外,还增设女性家事课程,内容有烹饪、园艺、洗濯等,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实践.例如,学生们曾分批轮流烧饭菜,厨师做指导.重视音体美课程,一方面聘名师任教:著名画家钱松喦任国画教师、王泽清任音乐教师、杨志仁任体育教师;另一方面组织歌咏队、器乐队和各类球队.重视生理学教学,学校聘请英国学者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重视实践课程,1914年8月添办附属初级小学,作为女师学生的实习基地.重视德育课程,每周一举行“总理纪念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阅读交流,各班学生每周到图书馆上一次阅读课,写读书笔记,对优秀作文进行展示,校内还设有文理科的问题箱,教师收集之后进行课堂解答.

青春少女从闺阁走向社会,从伤秋悲月的自怨自艾走向自强不息,融入社会,与男生一同为社会出力,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也是不可磨灭的进步.

二、军事素养课程—解放前课程(1937年—1949年)

1937—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停办,1940年8月开始复课,易名为无锡县立女子初级中学.1940—1945年,由于由伪政府执政,学校曾开设日语课并进行日伪奴化教育,期间有师生进行抵制.1944年学校易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初高中兼办,成为完全中学.1945年9月,复校,并更名为无锡县立女子中学,国民政府以提高文化程度、增进健康和鼓励自治为办学目标,办学设施设备日渐完善,如“又建平房5间,为厨房及学生炊事实习之用;另辟大操场,兼做篮球场和田径运动之用;改建了理化实验室,添置实验器材400多种、新图书2000余册,添置童子军帐篷炊具乐器等”.学校在之前的课程体系框架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体育健康和军事素养的培养.教师的学历也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业务水平也较整齐,有学养的教师齐聚女中.在管理模式上,在校学生成立自治会,成立9个股:风纪股、学术股、体育股、游艺股、事务股、演讲股、清洁股、联谊股和文书股.这些股在1945—1949年组织各类活动,在对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党化教育的反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了学生自主管理之新型*管理模式.

三、科学素养课程—新中国成立初课程(1949年—1966年)

1949年9月29日,政协第一届会议规定新中国教育之性质,同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具体制定了新中国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总方针,明确新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的发展方向.学校开设政治课程,由党政机关领导亲自授课,取消民国时期的训育制度和公民课.无锡建市后更名为市立女子中学,市女中师生积极参加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实践,积极参军、参干、参加抗美援朝以及各种政治思想改造活动.1952年学校更名为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是当时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的学校.1952—1958年,一女中的教师大多为名牌学校毕业,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通过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推行教学法五环节,实行五级记分法.教师制定个人规划,进行业务进修,开展观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自制教具、编写教参、开设讲座、开展活动等提升课程内涵.德育方面强调*管理,尤其是通过家校委员会的合育模式,教育效果比较好.之后的两年教育进入大跃进时代,学校的课程以炼钢等勤工俭学为主,教学中实施改革试点,进行单课独教,文理分科.

共和国诞生,犹如东风送暖,春回大地,为一女中带来了活力和希望,也带来了事业的繁荣.1949—1966年,17年的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一女中跟随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坚持女校办学传统,不断开拓进取,在无锡教育园地上绽放出一朵鲜艳奇葩,特别是1960年后的五年一贯制教学改革,无不凸显女中人燃烧的激情、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执着的追求.

四、政治素养课程—“*”期课程(1966年—1976年)

学校在“*”期间由女校变为男女混校,并改名为要武中学,女子办学传统中断,男女混校教育处于摸索阶段.1966—1967年,“*”初期的课程为全面停课闹革命的课程,之间有大串联、上山下乡等活动.1969年要武中学与市东初级中学合并为无锡市第十一中学.1969年、1972年,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每日早上“天天读”.每周排18节课,即数学5节,语文5节,政治4节,体育2节,英语2节,每日上午排3节课,下午学习“闹革命”,1970年、1971年每周排24节课,每日早上“天天读”,上午3节课,下午1节正课,即数学5节,语文5节,体育2节,英语4节,工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一)5节,美术1节,自学2节.1973—1976年,学校的教学活动日趋正常,举行公开课、组织理化兴趣小组、编写教材等.可以看出,“*”初期课程以闹革命活动为主,后期以学工、学农、学军等政治性强的活动为主,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比较单一,在学校内的教学活动是非正常的.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所有学校的课程均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实践为基本操作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

五、语言与艺术素养课程—改革后课程(1976—2006年)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取消工基、农基课,重新设置物理和化学课.在课外开展义务劳动及各类讲座及比赛.教学内容以国家规定的各科教材为主,辅以无锡地方教材,科目由5科恢复到“*”前的14科.教学场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传授知识运用知识、为主.1981年,学校首开男女生同校背景下的女生试点班先河,并同时推进教材教法改革.学校科学设置艺术课程,除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程外,还尝试开设声乐、舞蹈、试唱练耳等校本艺术课程.1991年,学校为市音乐舞蹈特色班试点学校.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高中日语教学大纲和教材试验优秀学校.2000年4月,无锡市第十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合并为东林中学.在这三十年中,学校的课程和全国所有男女混校学校一样,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但在课程的实施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外语特色和艺术特色等特色课程,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内乱,中断了女校办学的文脉,学校从辉煌峰顶的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时期无奈地进入普通中学的行列.对于素以女校著称的学校来说,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弯路.“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承继一女中衣钵的第十一中学不气馁、不懈怠,重新寻求市场定位,摸索新鲜办学途径,累积时代文化积淀.通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一棵新苗终于长成参天大树,如今学校已成为省重点高中、示范初中、省市艺术特色和外语特色学校,并重新进入强校之林,创造了新时期的辉煌.

六、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复校后课程(2006年至今)

复校初,除国家课程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女性特色课程,如女性形体、国际文化与礼仪、生涯规划、第二外语(日语)、双语课程(信息技术)、英语口语等必修课程,女中讲坛和女学论坛等选修课程,以及六年一贯的初高中衔接课程.2013年,学校成为第三批省课程基地之一,即“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学校着力构建包括道德·品格、家庭·幸福、语言·交流、艺术·审美、科学·创新、体育·健康等六个模块的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六大模块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实施过程中与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课程接轨并进行拓展.

回顾这104年女校的课程发展中,她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及女性特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女子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要求的变迁,同样也反映了教育所赋予女子在世界、社会中的力量.在无锡,女校的发展还需所有有志于教育改革的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女性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可能一天就有成效,但女校的现代女性核心素养课程将在这细微的变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女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У怎么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的依据
时下,“核心素养”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词。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意涵与课程改革的关。

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解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直接引发了课程观的改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即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去整合教学内容,建构教学范式,以此实。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课程觉醒和诗意行走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指明了新方向。近年来,海安县海安镇孙庄小学盘活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革命资源。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起了社会颇多关注,突显了英语学科的重要性。本文以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定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