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形态论文范文写作 慕课混合教学理论、形态、目标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形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慕课混合教学理论、形态、目标,这篇形态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绘本教学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教育教学论坛期刊结课论文

摘 要:慕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之一.文章以混合学习理论、媒介教学理论和多模态分析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慕课混合教学的形态,并提出慕课混合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和面授教学和而不同,从整合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三方面探讨教学目标的建构,并以此引出教师在面对信息化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紧迫性.

关键词:混合学习;慕课混合教学;高等教育

一、引言

慕课作为新的教学形式,从其字面上分析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教学的特征,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互创生观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互适应观的结合,关键要素是线上活动结合短 、在线评价反馈和互动讨论,并和面授结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慕课教学的实践有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当前慕课开发和教学实施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慕课开发重视视频资源建设,轻视教学素材资源建设,导致多数慕课沦为视频课,丧失了信息技术的认知优势.其次,课程的传授方式依然是讲授式的教学,没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关联、分享、互动等信息加工活动融入教学,导致慕课教学流于形式.再次,课程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没有建立基于学情数据库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投入度评价和学习效能评价,对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教学支持服务明显欠缺.最后,高校针对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的课程制度环境尚未建立,慕课或翻转课堂的教学往往依靠教师个体或小团队的付出和尝试,难以保证有效的在线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信息化建设往往成为口号而缺乏行动.

二、慕课混合教学的理论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载体,线上和线下混合是推动教学创新的方式,二者的融合并不必然产生卓越的教学,但势必引起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慕课教学中新的教学构成要素的出现,即由传统的人人交互向人机交互的过渡,由纸笔工具向信息工具的转换,以及由线上和线下混合引起的教学生态的重构.

(一)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念旨在兼顾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发挥二者的互补优势,并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其核心概念包括理念、技术和制度环境三个层面.

1.理念层面.混合学习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其对学习信念、动机和有效性上比面授学习更卓越,即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线上和线下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充分发挥联结主义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形成一种“空间混合、时间混合、媒体混合和任务混合”的教学,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2.技术层面.混合学习是围绕设备、技术、工具、媒体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的学习匹配和教学设计过程.一方面,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混合学习可以侧重知识和技能的混合协同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安排和媒体混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从混合的程度和技术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以教为主的离线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在线学习,包括技能驱动、能力驱动、态度驱动等混合程度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过渡的方式.

3.制度层面.教学管理者将混合学习视为组织资源的再分配和教师人力资源的再培训,教师和学生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混合学习的方式,在混合学习中如何评价学习和教学也会直接影响混合学习的效果.因此,针对学校中的混合学习,教师的素养、高校的组织规则、硬件投入和支持、数字资源的建设等都和制度文化本身有关,也直接决定和形成不同的、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如教师和学生间自发形成的探索模式、学校层面的校本支持模式和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战略驱动模式等.

(二)媒介教学理论

在教学设计诸要素中,媒介(Medium)被认为是事物、工具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教学中的媒介一方面体现为教学组织和活动任务的 ,另一方面则体现辅助性教学工具的特征.从广义上讲,慕课教学是借助言语表达和信息技术作为媒介工具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反映媒介教学论的基本取向和价值.

工具性取向强调教学媒介的工具性,认为媒介是内容、事物、物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教学媒介的作用是使教学形式直观化、教学过程最佳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性取向指出媒介既是学习者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利用媒介工具参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在符合自身认识和发展规律之上的内容和过程统一的活动.

技术性取向主张技术控制,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工具使教和学的过程最佳化和可操控化.

生态性取向侧重将教学过程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媒介和教育环境共同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媒介是各要素互动和合作的渠道,重视媒介的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

不论是工具性的唯技术论或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系统论,争论的核心无非是技术和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慕课教学不再是运用工具本身,而是将工具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对信息的获取、传播、加工、创新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慕课教学不应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单纯地利用数字资源或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而是将二者作为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凸显教学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生态.

(三)多模态分析理论

语言学和符号学认为媒介是语言传递的技术,模态(Modality)是有意义交流的渠道和技术,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和符号系统.多模态分析理论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社会符号和功能潜势的影响,认为多模态话语是对人类语言以外的可感知的、不同模态的交际过程的分析.传统的话语分析仅仅关注语言作为意义载体,借助语言的语法规则分析其体现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现实中语言通常和不同模态的信息表达构成混合模态,并形成情景化的社会符号系统.这和混合学习中通过不同媒介进行认知和情境创设表达交际意义的过程相吻合,相关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结论:关于形态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形态和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基于慕课新型教学模式
【摘 要】“‘慕课’来潮”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基于“慕课”的优势、局限和适用性分析,结合地方本科院。

普通高校基于慕课结构力学教学模式和实践
摘 要:本文分析了“慕课”背景下普通高校“结构力学”“慕课”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目前“结构力学”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普通高校“结构。

职业院校慕课对教学改革和
摘要:慕课最开始是由加拿大学者布赖恩·亚历山大和戴夫·科米尔于 2008 年提出,而后由国外传入国内。我国是从2010年开始研究慕课,至今一直是。

应用文写作课程微课和慕课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和优化
摘 要: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慕课和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拟在深入研究“慕课、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