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林语堂论文范文写作 国内对于林语堂与存在问题的反思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林语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国内对于林语堂与存在问题的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林语堂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林语堂论文参考文献:

林语堂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国内杂志国内金融期刊排名意林投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7-02

1 国内林语堂研究的概述

本文中,笔者通过梳理中国知网上主题涉及林语堂的博士论文和部分较新有代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提出一些肤浅的个人观点.有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林语堂,如冯智强的《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本文从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创作策略研究和著译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他专门研究林语堂的博士论文有:丛坤赤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施萍的《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董燕的《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和王少娣的《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等.这些论文从审美文化、文艺学和翻译等不同视角,发表了真知灼见.

还有一些博士论文是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的研究,如高鸿的博士论文《跨文化的中国叙事》.这篇论文比较研究了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从不同的层面研究他们作品的“跨文化”与“叙事”的关系,探讨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了文化的意义.其他一些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研究的博士论文有:吕黎的《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何子章的《差异及对立的终结》、陶丽霞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等.这些论文多以翻译研究为代表,或从宏观翻译学理论出发,或从微观具体翻译作品比较出发,谈林语堂著译研究.国内对于林语堂著译研究呈现出比较热的趋势,今后这个领域的突破会有一定难度.

有些文章不能算林语堂研究的相关前沿,原因有两点:一是发表年代较早;二是研究不是主要针对林语堂,只是涉及到他.这些文章中比较有代表的是:杨剑龙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与〈圣经〉文本》和《教会学校文化教育与中国现代作家》,分别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和《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李湘敏撰写的《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发表于《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这些文章都谈到冰心、许地山、林语堂等作家与教会学校文化,它们给林语堂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出生于乡村牧师家庭的林语堂曾经在圣约翰大学神学院读书,这种经历对于他作品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他直到晚年才皈依基督教,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可以再开拓发展的空间.

2 不谋而合的研究及其局限

柳世平的文章《〈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现实原型探讨》发表在《名作欣赏》2012年第5期.其中部分观点与2012年《山花》第2期中司娟的文章《论林语堂的女性观》不谋而合.这使人想起牛顿和莱布尼茨于相近的时期,在微积分领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果.

在《〈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现实原型探讨》一文中,柳世平指出:姚木兰的塑造,部分源于现实原型林美宫、陈锦端.林美宫是林语堂的二姐,对林的一生有巨大影响.让读者联想到《京华烟云》中,姚木兰与阿非的姐弟之情.通过考据材料和进行比较分析,柳坚信木兰这个姐姐形象,其原型是来自林的二姐.他们身上都有过一段浓浓的姐弟情.林语堂的初恋是陈锦端,林在大学读书时,经陈的两位哥哥认识的.二人相恋并且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陈锦端美丽异常、可爱活泼,而且多才多艺,是林语堂心中的偶像.陈对林语堂也是一往情深,但由于其父的反对,葬送了这桩美好姻缘.这给林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创伤.柳世平认为这是一段无法向人表述的苦恋心结,于是林语堂便诉诸于《京华烟云》,在作品中,林语堂以陈锦端为原型,塑造了姚木兰这一理想的女性形象,木兰的美貌和才智以及她与孔立夫错过的恋情都有现实中林语堂与陈锦端的影子.

司娟在《论林语堂的女性观》一文中指出,二姐给了林语堂童年生活中最大的影响.美宫给予林无私的关心,且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将求学的机会留给林语堂.二姐的不幸早逝和二姐给予他的关爱,使得林语堂关注女性.在林的一生中,初恋情人陈锦端也对他影响深刻.作为圣玛丽女校的学生,陈锦端美丽而且有才华,丝毫没有富家千斤身上的缺点.但后来因为两人门第悬殊,林语堂和陈锦端被活生生地拆散了.陈锦端已经留在了林语堂的内心深处.林语堂通过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尽情地宣泄出了他的情感方式.

柳世平和司娟的研究非常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没有将林语堂的女性观和女性形象与芸娘、秋芙和董姬这三位女性相结合比较研究.存在这样的疏漏非常可惜.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考江帆和范若恩的文章《假想的文化守成主义和变形的镜子--论林语堂英语小说》.文章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文章指出:林语堂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对芸娘顶礼膜拜.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再次提及芸娘,而且同时提及另外两位中国妇女--蒋坦所著《秋灯琐忆》中的关秋芙和冒襄所著《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姬.在《京华烟云》一书中,木兰享受生活的方式和《浮生六记》、《秋灯琐忆》和《影梅庵忆语》中女主人公行为如出一辙.

3 风格迥异的研究

高鸿的博士论文《跨文化的中国叙事》和施萍的博士论文《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都对林语堂的《中国传奇小说》进行了比较有意义的研究,但是两人的研究方法风格迥异.

高认为林语堂在编译《中国传奇小说》的同时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朱门》,也打上了中国小说“传奇”的特色.《朱门》里没有了《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峡》那样明显的主题表现,全书的重点是放在人物的传奇特性和故事曲折的表现上.林语堂说所选的中国“传奇”中,冒险和神秘小说之首的是《虬髯客传》.高将它与《朱门》进行了比较研究.高鸿的论文优点是比较分析合理自然,避免了有些学者运用心理分析和神化原型等流派分析文本时的按图索骥和牵强附会.其问题是对于作品情节内容的介绍过多,所占篇幅超过了分析评论的部分.但是文中不仅谈了高自己的观点,还补充了金庸等其他学者的观点,这是难能可贵的.将来我们如果进行研究,是否可以把《中国传奇小说》中其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与《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峡》等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呢?高比较的是相似性,我们是否可以比较人物的不同之处?如果文章的立论和展开,完全建基在表面现象的某些相似点上,而没有更深入的问题发掘,则容易沦为肤浅的比较,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学术价值.关键是要找到了一个有学术价值的可比性的基点.方平先生的文章《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的思考”》,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相提并论,提出了对于“美”和“善”、艺术魅力和道德评价间的问题.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林语堂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林语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林语堂先生一团矛盾评价的合理性
摘 要:林语堂先生在《八十自述》中对自己评价为“一团矛盾”,这个评价在他的典型作品《京华烟云》和《红牡丹》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同为一个人的作品,同。

儒家和道家对林语堂思想的影响
摘 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学贯中西,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域的多元文化意识。林语堂先生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学术理论教育,但是他对于中。

林语堂瞬息京华译本考
摘 要:《瞬息京华》(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英文名作。1938年小说问世以来,节译盗印盛行,讹传至今。小说尚未付梓,林语堂。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摘 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