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材料浏览

关于恰当审美论文范文写作 恰当审美和语文教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恰当审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恰当审美和语文教学,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恰当审美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恰当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恰当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和投稿语文教学和杂志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摘 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它涵盖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三部分.要培育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自身必须有相应的美学素养并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践行.“恰当审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思维模式,虽侧重于艺术研究,但对语文教师研读文本、设计具有审美特质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很有帮助.

【关键词】恰当审美;沃尔顿;语文教学;正确范畴

关于什么是美,如何进行审美判断,自古希腊以降就观点众多,到了近现代更是流派纷呈.美国当代美学家肯德尔·沃尔顿(Kendall L.Walton)独树一帜,他在1970年发表的《艺术范畴》一文中提出,审美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审美对象的“正确范畴”,由此可造成审美判断的真实与虚假、恰当与不恰当的不同结果.正确的审美,首先是有相关的艺术史知识,其次要确定艺术作品是在“正确范畴”之内,再据此进行审美判断,最后达到真实、恰当的审美目的.沃尔顿还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四条审美标准:一是该作品较多地呈现与该类型相符合的典型特征;二是该作品按照该类型来欣赏时会更好、更有趣或者能够给欣赏者带来更大的审美愉悦;三是作者希望该作品在该类型下被感知;四是该类型在历史语境中已得到牢固的确立和广泛的认同.[1]举个例子,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图》,如果要正确欣赏,首先,我们要有一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知识,知道并把该作品作为文人画1而不是其他类型的绘画来欣赏,因为《竹石图》典型地体现了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的特征.其次,当我们把它归类和感知为文人画时,《竹石图》才堪称经典,但如果拿工笔画的标准去衡量,它就成了不入流的劣品,因为它脱略形似,不够逼真和细腻.再次,是郑板桥本人希望人们把它作为一幅文人画来欣赏,因为只有按照这一方式,我们才能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局限于当时的话语空间,文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只能通过梅兰竹菊和木石,抒发自己的性灵和抱负,表达对腐朽政治的愤懑.最后,对中国画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郑板桥所在时代,文人画非常流行,是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牢固的艺术史地位的.

沃尔顿的理论更多的是用在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的欣赏上,其实也可迁移到阅读文学作品、研读教材文本上来.比如诗歌欣赏,我们知道诗歌不是科学,它不写实,是用来“吟咏性情”(严羽《沧浪诗话》)的.特别是其中常用的夸张、比拟、隐喻等,和事实相距甚远,但因为作者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自己的,读者一般都能够接受.说说简单,但违背这一原理的人常有,比如杜甫的《古柏行》,其中有两句为“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就在《梦溪笔谈》中质疑:“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乎?”沈括是科学家,他以科学的思维考量事物,所以他会这样解读——这是我们对他误解杜甫的宽容的解释.

这样审美不恰当的事例,在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也不鲜见.比如阅读《水浒传》,有人指责武松打老虎,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读《背影》,花时间去探讨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影响较大的还有当初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郭老师开展课堂讨论的要义为:愚公解决了自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但山石移到了别处,成了别人的麻烦,所以他的行为是自私的;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生活的自由”,导致后人“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做法也是贻害子孙的.[2]郭老师这样解读和讲解,有自己的诉求、语境以及自己学校、学生那种开放、探究、智辩的学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虽“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这样的教学不应该是主流的.按照肯德尔·沃尔顿的美学理论,这样的解读是失之偏颇的,属于过度解读.看一个作品,首先要看它是否典型地体现了该类作品的特征,然后按照该类作品合适的欣赏策略来欣赏它.《愚公移山》是一个典型的寓言故事,是作者为了寄寓某个道理而“编”的故事,它的逻辑起点在于讲道理的需要——它不是历史、传记,不能用科学的、生活的、社会的逻辑去解读,不然就失去了文本理解的正确方向和路径.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强调文体意识,道理也在这里.

那么抓住愚公的“砥砺践行”和“奋斗精神”来讲解,为什么是正确的呢?《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是先秦道家著名人物,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他写这篇文章,初衷是劝慰世人要摒弃功利心,专心致志,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最后接近所谓的“道”.但后来儒家文化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将它纳入自己的主流话语,如陆游在《杂感》诗中说的:“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何人知壮士,击筑有余悲.”在之后的中国人文历史上,愚公一直以矢志不渝、一酬壮志的英雄面目出现,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因此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的作者,已经不是列御寇,而是历代的儒家士大夫、新时代的政治家.根据沃尔顿的说法,“作者希望该作品在该类型下被感知”“该类型在历史语境中已得到牢固的确立和广泛的认同”,我们要按照这个理路来解读.当然,《愚公移山》作为教材出现时,其“作者”还应该包括教材的编者,但他的用意也与儒家一脉相承,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审美”,应该是遵循儒家文化的、符合教材编者意图的.而《愚公移山》最初的不符合主流入世精神和时代要求的主旨,以及郭初阳老师这样的“小众”“另类”的解读,都应该被我们遮蔽和遗弃.

沃尔顿的观点在当代西方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尽管质疑的声音也有——比如“正确范畴”本身就含有主观判断,很多情况下难以确定,作者意图经常模糊、善变和隐藏,所谓“正确范畴”更多的源自于读者的揣摩,等等,但因其能给人启发,在审美层面具有操作性,将之奉为圭臬、弘扬传播的仍大有人在.例如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据沃尔顿理论,还拓展了“正確范畴”的边界,以为其不光是在人文领域,在自然审美领域同样有效.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一样,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恰当与不恰当的区别.适用于艺术审美活动的文化叙述也同样适用于自然,自然审美的“正确范畴”必须由自然知识来补充和完善,不然就会导致审美忽略(aesthetic omission)和审美欺骗(aesthetic deception)等这就和孔子说的读诗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意思一样了.[3]

参考文献:

[1]WALTON K L. Categories of Art[J].Philosophical Review, 1970,79(3):334-367.

[2]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J].教师之友,2005(3):47-52.

[3]CARLSON A .Nature,Aesthetic Judgment,and Objectivity[J].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 1981,40(1):15-27.

(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恰当审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恰当审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明确把审美性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我国的教育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全。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

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摘 要: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演示与再现、诵读与品位、想象与创造等手段进行审美情景的创设。此外,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