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TheSongoftheRiver论文范文写作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TheSongoftheRiver译文中运用评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TheSongoftheRiver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TheSongoftheRiver译文中运用评析,此文是一篇TheSongoftheRiver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TheSongoftheRiver论文参考文献:

TheSongoftheRiver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论文文献翻译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英汉翻译作品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有些译作使读者失去了阅读该有的享受和快乐.本文通过对尤金·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介绍,以及利用该理论对陈文伯先生所翻译的毛姆散文“The Song of the River”进行分析,探讨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普通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动态对等 奈达 散文 The Song of the River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今英汉翻译作品快速增多,虽然能够及时传递大量信息,但对译文读者来说,优秀的翻译作品并不多见.本文从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应该拥有的享受感觉出发,运用以“读者反应论”为核心的“动态对等”理论,针对陈文伯对散文The Song of the River(1986:59-62)的译文,从对源语信息的贴近和译文语言的表达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动态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中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对当今翻译作品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影响.

二、“动态对等”理论

(一)理论背景

“动态对等”理论的创始人尤金·奈达于1914年出生在美国.由于他在《圣经》、拉丁语、希腊语和语言学方面卓越的成就,1946年担任了美国《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动态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圣经翻译过程中所实施的翻译思想,旨在满足缺乏《圣经》知识的普通人的需求.在该理论指导下,《圣经》译本的英语形式清爽明晰,可读性强,大受读者欢迎.由此,该理论左右着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的翻译,尤其是《圣经》的翻译.(谭载喜,1989:29)

“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的代表思想.在这个阶段,奈达鉴于通讯论和信息论,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任何信息起不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能否被接受者即时看懂,能否起到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作用.”(谭载喜,2006:233)

(二)理论定义及内容

“动态对等”翻译就是“和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谢天振,2008:50).其中包含三个关键术语:“对等物,这一术语指向源语信息;自然的,这一术语指向接受语言;最切近的,这一术语以最高程度近似值为基础,将两种导向结合在一起.”(谢天振,2008:50).奈达同时指出翻译要满足的四个要求:传达意义;传达原作的精髓和风格;行文自然晓畅;能产生类似的反应.在上文提到的意义和风格方面,也就是内容和形式,当它们发生冲突时,“宁取意义而舍风格”(谢天振,2008:47).“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努力,争取做到‘意义和风格’兼得,毕竟于任何一条信息而言,两者都是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谢天振,2008:47).由于“动态对等”要达到的目的是译文读者能有原文读者类似的反应,而不是以形式为导向,强调信息本身的对等,那么“自然”内涵的界定就尤为重要.自然的翻译必须适合以下三点:“作为整体的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特定信息的语境;接受语的受众”(谢天振,2008:50).首先,“翻译的语言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元素,是思想和感情的媒介而非其他,它永远不应把注意力引向它本身”(谢天振,2008:50);其次,翻译的语言要适合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不能让读者感觉突兀.为了语境,避免明显的失误,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积极有效的风格元素,给文章提供恰当的能够准确反映原作者观点的情感语气是应当的.

(三)研究现状

尤金·奈达的翻译思想是从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组织《圣经》翻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受世界瞩目.他的翻译思想自70年代引入中国,对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关键词搜索,从中国知网上查到主题和“翻译、奈达”相关的期刊论文,数量达到3674篇,时间跨度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其中大部分是用奈达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例如,儿童文学、商贸、外宣、医药、文学等领域的翻译,也有对奈达理论的介绍以及和其他理论的对比和评价.例如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不能完全帮助人们进行文学翻译(*娟,1999:78-79),在“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中提出了该理论在体现原文隐含意义及美学价值方面的局限性(龙芳菲,2006:89-91).在“论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普遍适应性”中首先用纽马克对“动态对等”理论在描述语言及文化的特殊性上的非文学文本和具有时空特殊性的艺术作品的翻译上的局限性对该理论的普遍适应性提出疑问,紧接着从“动态对等”中核心的“读者反应论”方面提出了质疑,认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作品在读者身上浮现的意境是完全不可能等同的,并且从翻译应具有的传播文化的作用的角度提出这种翻译理论只重视“读者反应”的原则是不合理的.李克难(2012:81-85)在“论读者反映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中阐述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重在论述翻译过程,是对翻译过程的描写和规范,“读者反应”是译文要达到的结果,指出大家对该理论的误解.笔者认为,“动态对等”通过“最切近”的要求,通过对原文意义、精髓、风格的贴近和对译语的自然运用,可以指导文学作品的翻译.

三、“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视野下The Song of the River的译文评析

(一)The Song of the River的特点分析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给读者以精神的享受.它可以传递不同的时空和思想文化,给人以乐趣、美感、启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散文.散文以其灵活的写作手法,可以广泛涉猎不同的题材,能够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给人以精神享受(高鲁,1985).本文以一篇散文为主体,在用“动态对等”理论评价这篇散文的翻译之前,先对其进行简要的特点介绍.

The Song of the River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20年到中国时写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文中写的是毛姆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沿途所看到的景象(刘瑶,2012:106).毛姆的散文有着传统的英国散文的特点,文字平易、清晰、简洁,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统摄全文.这篇散文文字质朴,没有生僻词汇;句子结构简单,全文二十二句话,除了第二、三、四句由于句中添加短语成分显得有些复杂,句子比较长之外,其句子要么是简单句,要么是包含对仗的简单句,要么是包含一个分句的复合句.复杂句是为了用有限的语言描写景物,给读者以大量的信息,而后面的短句则是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感 彩,以感染读者;文章在以歌声为主线描写三种劳动人民的劳动,从他们一般的劳动情况到艰难情况的描写,再到情感的抒发的写作方法,并且修辞上运用了排比,重复等手段增强语言气势,传递作者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同情的思想,增加文章美感,并且使文章首尾呼应.下文中选取陈文伯译文的部分句子进行评析.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TheSongoftheRiver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thesongofsilence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我国唐代诗歌翻译的影响
【摘要】唐诗是中华唐文化的瑰宝,充分反映了我国唐代的社会状态和人文自然景观,是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唐诗的翻译程度方面具有极高。

动态对等理论在影视字幕翻译中应用
摘 要: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国影视作品的引进数量比之过去也大有提升。如今,中国的影视受众群体远远大于阅读群体。但对西方影视作品。

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意象英译
摘要: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诗歌的意象传达历来是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比杜牧《清明》的三种名家英译版本,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各版本对该诗的意。

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旅游资料汉英翻译
摘要:旅游资料作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其英译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们对中国名胜古迹及历史文化的了解。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