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写作 从123篇译文看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旅行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从123篇译文看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旅行,此文是一篇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民族音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论文题目音乐学论文范文音乐学论文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在翻译界的论文中,有—个引用率颇高的词汇——“理论旅行”.这一概念为赛义德(Edward w Said)分析东方国家和民族在接受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状况时所提出.学者进一步为此概念做界定:“旅行,作为学科理论术语使用时,已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游览、观光’之意,它是喻指—个学科的学术观念、思想、规范和标准发生位移和流动的状态.”

西方民族音乐学亦如同一位旅行者,途经日本辗转来到中国,为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传播引用、实践再造.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轫至今,西方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旧有研究模式和手段带来全方位的改变.如此大的影响力与相关译文的发表与出版分不开.笔者将以译文为切入点,以此观看这位来自西方的旅行者之面貌,以及对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思维方式、文化态度、研究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笔者收集的123篇译文,以1980年至今国内出版的专著以及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主,不涉及网络和报纸上发表的译文.所选文献包括日本等非西方学者的论著,这是由于他们亦接纳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系统训练,并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给予丰富与拓展.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值做到中国学者借鉴.已有学者对这些译文的主要内容、翻译问题、翻译背景做过详细归纳和分析,本文不复赘述.

由于学者们对同一篇西方文献,常存在见仁见智、各有所做到的差异,笔者仅以自己的浅薄学识,在阅读这些译文后,摘录出对现今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具有意义的部分内容.此外,笔者对近三十年各大院校民族音乐学专业的135篇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其中有23篇博士论文与42篇硕士论文涉及本文列出的译文.可见,译文对于当今中国民族音乐学专业正在成长的学生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本文亦期望借助对学位论文引用和参考状况的分析,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力给予辅助说明.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不足,请前辈、同仁批评、指正、补充.比较音乐学时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比较音乐学时期,英国学者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的《论各民族的音阶》(1884)是里程碑式著作.20世纪80年代,西方民族音乐学传人中国之时,学者们也敏锐地将这篇代表作翻译为中文.文中提出的“音分”概念是比较音乐学的学科基石之一.埃利斯提出“在全世界不是只有一种音阶,或只有一种自然的音阶”,这一观点已被各国学者认同,逐步成为民族音乐学界研究的常识.

虽然这是比较音乐时期的著作,在民族音乐学跨入21世纪的今天,埃氏的观点仍让我们有着诸多反思,如文中所言音阶的多样性,让我们联想到文化的多元性,音阶是文化创造的产物而不是基于声学法则.音阶的随意性亦让我们联想到文化中的随机与任意现象.现今研究中,探寻规律仍多是学者分析的目标.然而,我们还需借鉴比较音乐学家的论点,关注音乐现象中不合逻辑、超出常规的那一部分.

德国学者库尔特·萨克斯以乐器研究闻名于世,他与霍恩伯斯特尔共同提出的乐器分类体系至今仍为各国学者广泛使用.萨氏撰《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1930)@,是一篇较早为中国学者了解的比较音乐学导论之一.在简短介绍比较音乐学历史、方法和文献后,首先对“音乐起源”——这一普遍为当时学者关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阐述,再对几个相关音乐本体的研究对象做概论式分析;随后对“生理作用”、“巫术作用与生活的关系”、“与劳动的联系”、“对儿童游戏评价过低”、“与身体的关系”这些相关文化语境(culture context)、生理机制的论题给予、细致举例论述.虽然其中带有进化论的色彩,但从萨克斯的论述中可以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梅里亚姆、胡德、内特尔、布莱金的理论与方法在比较音乐学时期的根源.这也破除了我们对比较音乐学家只重音响分析的误解.在比较音乐学时期,学者们已经关注到了社会-文化、巫术-仪式、生理-身体等内容.

匈牙利学者贝拉·巴托克是为数不多的、最先被中国学界了解的比较音乐学家(或称民俗音乐学家)之一.其著作《匈牙利民歌研究:试论匈牙利农民曲调的体系化》(1924)从初版到中文译本正式出版,整整跨越了80年的漫长时光.虽然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的著作,然而作为亦主要以农民为对象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而言,其中仍有为今天学者借鉴的观点.除了对7800首之巨的民歌做细致的分类比较外,巴托克归纳了农民曲调的传承与变迁现象的“两种倾向”,以及变迁原因.读了巴托克的分析,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农民亦用流行音乐、西方铜管乐办婚丧喜事的场景.由此我们可以设问,巴托克的阐释是否适用于中国农民?对中国农民曲调的研究是否能拓展巴托克的分析结论?笔者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东欧民间音乐》是一本译文集.其中的研究思路与巴托克、柯达伊一致.今天的研究者可能会将此类文献归人没有文化分析之列.然而,在文化分析颇为繁盛的现今中国民族音乐学领域中,形态分析反而成了我们的弱项.如何回到音乐的主题,分析田野所做到音调?重温比较音乐学学者们的成果显做到必要而迫切.

虽然萨波奇·本采《旋律史》是基于进化论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写成,但书中提及的一些设问是现今民族音乐学者仍然关注的或尚未回答的问题,如“有规律的音调是怎样与一定的音高联系起来的?”“由音的曲折产生的旋律,或清楚地来自口语的旋律是什么样的?”虽然这些问题是源自比较音乐学家对于音乐起源的兴趣,但它们对现今相关跨地域音乐研究以及念诵、哭嫁(丧)歌等与口语关系密切的研究,颇具有效性.本采在文中提倡的关注语言与音乐之关系,这仍是现今学者非常重视的切入点之一.

当我们读到本书附录“音乐与地理:从地理的角度来看音乐文化和风格的盛衰”一文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学者关于“音乐地理”的研究.就东欧学者译文对于中国音乐研究的影响而言,其方法、思路、目的与当时中国民族一民间音乐研究的任务和目的相关联,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了一代学人.

读上述比较音乐学的译文,能体会这一时期的学术特点,如偏重音乐形态分析,关注音乐起源,倚重收集、归类、比较的方法等.在学位论文中,涉及音律、民歌、说唱者,仍引用上述译文,如李玫(2000年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巴奈·母路(2002博)、祁慧民(2003博)、杨玉成(2005博)等.中国学者亦对比较音乐学之学科定位以及“比较”这一方法给予了反思,如管建华《比较音乐学的再探讨》(1988)、《重建比较音乐学》(1995)等.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

发展历程与学科界定

中国人常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民族音乐学进人中国学界之初,学者们即关注到学科命名问题.为“正名”,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西方学者对“正名”问题的阐述多见于词典以及众多概论式的论著中.

结论:关于民族音乐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民族音乐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曾经为人类艺术文明做出贡献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民族歌。

民族音乐在群众中推广和普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大量入侵, 欧美流行音乐、韩流、日流等外国音乐的大量冲击,大力发展民族音乐,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人。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 要: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所依据的哲学立场予以分析探究,推崇一种融合的哲学态度,兼容传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音乐教育理念。。

关乃忠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在互联网上,我看到一篇报道关乃忠的文章,在醒目位置,写着关乃忠的一句话:“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我与关乃忠同窗3年,后来断断续续与他保持着联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