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相遇论文范文写作 最初相遇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相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最初相遇,这篇相遇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相遇论文参考文献:

相遇论文参考文献

人到了一定年龄,大约都会有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有时候,也会不断地回想和思考这些记忆对于自己生命的意味——这一点,大约也可以说是渐渐告别青春的征兆之一,但如果不那么服输的话,却也无妨说是生命渐渐成熟时必不可少的经历.古语云:“父母在,不言老.”—那么,自己的老师在前,同样也不可以作出老气横球的样子,说一些奇怪的话吧.然而,近几年,越来越觉得时间前进速度的飞快——这却是想回避也回避不掉的事实.我已经算是少去凑一些无聊的热闹的人了,却还是觉得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掌中逃逸,把捉不住,还没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便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于是便经常生出一种莫名的惶恐之感.

在这样的心境下,年前又有些惊骇地获悉:我们的导师——陈思和先生,也已经马上要荣开六秩了!印象中的陈老师,一直精力充沛、活力十足,乐观积极得经常甚至远远胜过我们这些后辈,一直到现在似乎都还是这样——然而,不经意间,竞也到了望六之年等仿佛一瞬间,便看到了时光滚滚向前,将人间的满头青丝变成了萧萧白发,时间的伟力既无人可以抵拒——那么,在时序轮替之中,能够存留下来的,到底会是些什么呢?等

若真要探究起来,对于一个学者和教师来说,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已可说是未让时光空过——而况陈老师所作出的成绩,远胜于此;而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在自己生活的特定年代,曾经担负过自己的思想使命,曾经给过同时代人和后来者以启明,使得他们至少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一那么,至少对曾得其启发者来说,也可说是其意义随着他们的生命同在了.这样的启明,不可强求,也不在乎受影响者数量的多寡,然而如其真有过这样的真实作用,也可说是部分战胜过时间了——当然这战胜,也得恰如其分地估价,不可过分夸大,但如真起过这样的作用,毕竟也可用柏拉图哲学的语言说,在特定的或短或长、或大或小的时空范围内,分享过不朽的投影了——尽管按柏拉图严格的说法,真正要达到不朽,还得一步一步走出重重不尽的洞穴,从投影一步一步走到本体等那在古往今来,都是只有极少极少数人才可以企望的——暂时不提也罢.

时光倒退到十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陈老师,应该是在复旦中文系的走廊里——那时中文系还在原来的文科大楼七层,走廊里有些阴暗,不记得是在研究生办公室门外等候着办什么手续,从拐弯处走过来两位老师——其中的一位,微胖,温和,昂着头,神情间若有所思、似乎不完全(甚至大部分不)属于这个灰头土脸、蝇营狗苟的俗世,挺直的身姿略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紧张,但最主要的是放松、宽和、平静和厚重,显示出也并非抗拒,而是包容和处理着那些必不可免的世事等其他记得的就是身着浅色的风衣——两位老师一边走一边说着话,这时旁边一起等候着的同学窃窃私语:“那位穿着浅色衣服的就是陈思和等”我也便特为注意了一下,留下了这最初的难以磨灭的印象.——事实上,那印象从此就一直留在大脑里,不过,也就是一幅画面而已等很多的意味,是在后来,尤其近几年才慢慢读了出来,所以这里的叙述,其实也已经有时序倒置之嫌了.

十八年前是1994年,我刚刚到复旦中文系来读研究生——那时系里分配的导师还不是陈老师,我要到三年后读博士时才有机会跟随陈老师学习.不过,在第一次看见陈老师之前,我已经对他的文章留下极深印象——说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也不为过,尽管这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才渐渐明晰并展现开来.那一年的上半年,我还在西安的一所大学里度过大四的最后一段时光,闲来无事,到学校的阅览室里翻杂志,便是在这里,看到了陈老师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民间问题的两篇文章:《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 文学史的一个解释》《民间的还原: 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那一年的《上海文学》和《文艺争鸣》上.但我却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上读到的,时间也已经到了该年中——还记得那一期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破格把这两篇文章复印发表在一起一读这两篇文章前,并没有特别的期待,读后却禁不住心脏狂跳,到操场上踱了好一会儿步,才安静下来——过后还和已经决定留在母校工作的同学说起,他一副茫然不可思议的样子,思想的感应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真是会有迥然不同的差别.大四的时光,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从1990级开始,高校学生毕业时开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那时并不完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因为毫无经验,工作也找得并不理想,好在我在那年初就考了研究生,这时候结果已经出来,决定到复旦读研,所以也并不真的感到太过着急——就在对于大学本科时光即将结束的伤感,和对于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茫无头绪的期待中,读到了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我那半年最深的记忆之一.

现在的学生,由于语境的隔膜,恐怕已经很难理解当初阅读到这两篇文章时的那种狂喜.那时候,时间虽说已经到了90年代,我们的当代文学史课,用的教材依然是人文社编的那两卷本,里面充斥着对50至70年代的各种批判运动的记述,作品归类,依然还是什么“战争题材、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一到80年代后,则语焉不详,欲说还休——当代文学史,那时是我们最厌倦的课程之一.实际上,严格说起来,我的整个大学四年,除了少数例外,大半就在对各种课程的厌倦之中度过——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和90年代初的文化气氛有关,尽管当时一个普通大学生,对此并无清晰的意识.我记得我们的迎新会上,有位读研究生的诗人,脱下自己的皮鞋,像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那样狂敲;我们的课堂上,有位老师上课时,一直是走下讲台,坐到第一排课桌上,脱离教材和讲义侃侃而谈,把各种理论陈说拆得体无完肤——但那位老师,实在是我在大学里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接下来,是《废都》的争论铺天盖地;然后是“南巡讲话”,下海狂潮汹涌而至等不过,身为普通学生的我们,当时并不能理解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巨大的变动,也不能理解校园里弥漫着的那种狂躁、颓废和热衷,只是觉得大学生活也实在没劲,远不是上学之前的那种期待;而跟我们关系紧密的,是听说高校老师们待遇很差,生活艰辛——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就做编剧写了红遍半个中国的电视剧《半边楼》,讲述高校老师的“苦难”生活,然后更贴身的,是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到我们这一届戛然而止,所有学生对未来都有些茫然莫名等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相遇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相遇不易,彼此珍惜句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为了房思琪和更多读者相遇
有人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简体版面市的意义,与电影《嘉年华》的公映不相上下,甚至小说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就足以让我们震动。《房思琪的初恋乐。

巴厘岛君悦酒店相遇水世界拥抱大自然
在努沙杜瓦(Nusa Dua),人们可以享受巴厘岛最下净的海滩,纵情于清澈见底的海水中、相比富人聚集的库塔,这里风平浪静,是欣赏日出、修身养性的。

巴彦淖尔:相遇,再见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人,从小有着一颗向美之心,唯愿看遍内蒙、看遍中国、看遍世界之美,却遗憾着连故乡的美都未曾尽览便逐我爱而离去。终于在去年8月。

炒股最初的目的不是要赚钱而是熟悉二级市场
作为一名财经媒体人,对于理财仅仅是采用银行定期的人恐怕不多,而在半年前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初入财经媒体圈至今也快两年时间了,有时候不得不感慨时间。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