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关于古诗十九首论文范文写作 论古诗十九首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古诗十九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论古诗十九首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本文是一篇关于古诗十九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古诗十九首论文参考文献:

古诗十九首论文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论文2000字人生十六七杂志关于生命的论文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下层文士所作,这组诗揭露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事实,反映了下层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忆徘徊、苦苦挣扎,以及下层文士对生死、生存价值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质疑.本文意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征,通过对其内容和情感上的把握来分析东汉末年下层文士的生命悲情主义和人生价值追求.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悲情人生价值《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下层文士辗转他乡、抑郁苦闷的真挚人生感怀,具有浓重悲 彩.这十九首诗,基本主题是羁旅之思和思妇之怨.具体而言内容有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其主题虽看似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情感特征,那就是对时间易逝、节序如流的伤感,直面死亡的恐惧和悲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钟嵘《诗品》赞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古诗十九首》抒写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种种悲慨.

一、时代背景和特征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皇权衰微, 对地方过度放权,管理不善,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集权逐渐分散,地主豪强纷纷拥有自己的武装势力,从而出现大的政治集团,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各方势力彼此交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此外,根据《后汉书》记载在“安、顺、桓、灵”短短五六十年间频繁发生地震,高达五十多次.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于是他们纷纷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东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和辟除.当时的豪强地主操纵察举,许多士人为进入官场,往往依附于他们,充当其“门生”;而地方高官通过辟除,和被辟除者形成牢固的从属关系.这种宗师和门生,举主和故吏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庇护和依附的关系,这种政治群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政治集团,这样,经学和政治紧密联系,学术群体和政治集團的结合体,就成了经学世族.官场就由世家大族基本垄断,门第低下的下层文士接触不到政治核心,怀才不遇,辗转各方势力,希望得遇明主.

东汉权力高度集中,使得少数人可以挟主专权,在东汉晚期逐渐形成了两大集团的权力争夺斗争,即外戚和宦官的争夺,导致政局混乱.而在东汉末年,士大夫中的正直激进分子,结成相对坚致的群体以反抗宦官集团,他们被称为“党人”,政府迫害“党人”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当时被称作“党事”,对“党人”的迫害,有禁止其出任官职并限制其活动的形式,时称“党锢”,或者称为“党禁”.延熹九年(166年),汉桓帝在宦官势力的推动下,下令逮捕“党人”,李膺等200余人被捕,是为党锢之祸.在两年之后(168年),再次大规模捕杀“党人”.这先后两次文化大清洗,共700余人蒙难,数千人牵连其中.党锢之祸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标志着士大夫反对宦官斗争的失败.

儒学一直是汉朝的正统思想,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下层文士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理想的灯塔轰然坍塌,因此文学也和政治疏离并保持一定距离.《古诗十九首》就是伴随着东汉末年的文化浩劫而生的一组文学作品,文人们对政治不再抱有幻想,不再言志,日常生活及生活感悟却成为了歌咏的主题.

二、时间流逝、生命短暂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和《凛凛岁云暮》八首,可大致归纳为羁旅诗,共同抒写的是游子在旅途中无所皈依的落魄和孤独,充满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和悲凉愁苦之情.这些诗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主旋律,奠定了《古诗十九首》整体的感情基础.

正是因为出于对自我生活困苦的喟叹,仕途坎坷、前途不明而感到痛苦,所以诗人回顾自身的命运轨迹,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使得他们对“人生”的生命感受格外敏感,发出诸多感叹.如:《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和《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诗人不约而同将“人生”和“金石”作比较,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墓上的松柏郁郁青青,山涧中的石头四季常在,而时间却转瞬即逝、生命也为之消逝,个体的人就如同这天地间的过客,漂泊无依、不知归处.《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则表现出生命如同微尘,渺小而卑微的情思.

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多基于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如:《东城高且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等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是诗人基于四季更替、世事变迁、岁月流逝,从而发出人生无常,需及时行乐不必自我束缚的感慨;《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因空间上的阻隔,使诗人产生无穷的距离感,思念家乡和亲人忧郁之情扑面而来.

行行重行行,和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

这是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诗.首句五字,叠四“行”字,是其标志性句法.不仅在《古诗十九首》中,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和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句法.“行行”表明距离远,“重行行”表明极其久远,“远”是时间和空间上共同的特征.随后“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几句则铺陈讲述两地距离之远.“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流年似水,如花红颜一天天逝去,而心中深爱之人却久久不归,这是思妇悲哀之情最直接的体现.

在手法上《古诗十九首》中写空间的诗句多为叙述和铺陈,写时间则多为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悲叹之情,并且将季候变化和旅途物象写入诗中,辅助抒情.[3]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古诗十九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幼儿园唐诗必背30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生命意识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东汉末年。它不仅代表了汉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汉末社。

教授10年悲情寻子再好教育也不能没有爱
一对高知父母用了一种看似开明、完美的教育理念,在儿子22岁那年,督促他走上了自立之路,却不料儿子从此人间蒸发、杳无音信。年过60的父母开始漫漫寻。

悲情吴绮莉: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人生有多可悲
过气亚姐吴绮莉最近又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依旧绕不开私生女的话题。这枚埋了十八年的雷,终于还是爆炸了。“小龙女”吴卓林报警投诉称母亲涉嫌恐吓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