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蒲松龄论文范文写作 论蒲松龄之孤愤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蒲松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论蒲松龄之孤愤,该文是关于蒲松龄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蒲松龄论文参考文献:

蒲松龄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只是指怀才不遇.他在潦倒落拓的大半生之中费尽心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从反面显露了自己的“孤愤”.从内容上去阐释他的“孤愤”,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也符合文学文本的多义性.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怀才不遇;本意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1] 1蒲松龄所谓的“孤愤”,究竟是什么,相关的论著不下三十篇、部,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至于研究结果,大同小异,概括起来,大多是指科举埋没人才、官吏媚上欺下、人情翻覆、世态炎凉、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等.古人一般不会做出这样多点开花、面面俱到的解释,比如《聊斋志异》的众多作序者.此外,蒲箬和蒲立德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蒲箬是蒲松龄长子,蒲立德是蒲箬长子,而这对父子对《聊斋志异》的看法不同.蒲箬的《祭父文》评论《聊斋志异》道:“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2] 1821蒲立德却在《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中说:“夫志以异名,不知者谓是虞初、干宝之撰著也;否则黄州说鬼,拉杂而漫及之,一资谈噱而已;不然则谓不平之鸣也;即知者,亦谓假神怪以示劝惩焉.皆非知书者.” [3]卷四 蒲箬针对世人认为《聊斋志异》仅供“谈谐调笑”的看法,出于对父亲的维护,强调《聊斋志异》“劝善惩恶”的功用;而到了蒲立德的时代,蒲立德批评了包括“劝善惩恶”在内的各种说法,认为“其所以托者,则固别有在也”.只是蒲立德按而不发,令人疑惑.要之,今人过于求全,反而可能有失蒲松龄本意.

“妄续幽冥之录”与“仅成孤愤之书”相对成文,既然“幽冥之录”指的是刘义庆的《幽冥录》,那么“孤愤之书”应该也是指的某部书.《韩非子》中有一篇《孤愤》,应该就是蒲松龄所指.因为尽管韩非的《孤愤》以现代的标准来看,只是篇名,不是书名,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云:“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等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对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4] 2155可见,可以称《孤愤》为书.《孤愤》讨论的是智法之士因奸邪之臣当道而不得志的问题,即怀才不遇的问题.宋高似孙《子略》云:“呜呼,士生不遇,视时以趋,使其尽遇,固无足道,而况《说难》、《孤愤》之作,有如非之不遇者乎?” [5]卷三 认为没有比韩非更怀才不遇的人了.所以,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就是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南村《聊斋志异跋》云:“文人之不可穷有如是夫!聊斋少负艳才,牢落名场无所遇,胸填气结,不得已为是书.” [6] 578

蒲松龄与韩非有相似之处: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蒲松龄“讷讷如不出诸口” [2] 1814 (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但两人都擅长著述,才华横溢.蒲松龄具有多样的文学才能,小说、诗、词、散文、四六、俚曲、戏剧,无有不能;即便是八股文,蒲松龄也是驾轻就熟,不然,他无法在顺治十五年(1658)十九岁初应童子试时便连获县、府、道三试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龄参加乡试,因为答题越幅而被黜.他在《大圣乐》中云:“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2] 736 可见蒲松龄有才多之患.

蒲松龄很重视《聊斋志异》.王士禛守母丧时曾经到访毕际友,当时蒲松龄正在毕家坐馆,蒲松龄拿出《聊斋志异》请王士禛过目.王士禛为诗坛领袖,蒲松龄自己也擅长诗歌创作,但他出示的不是自己的诗歌作品,而是《聊斋志异》,可见蒲松龄十分看重这部书.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道古作者因无人欣赏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而深深抱憾的心情.王士禛很欣赏《聊斋志异》,题诗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6] 572蒲松龄答云:“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6] 572王士禛不在“共笑之”的行列,后来还为《聊斋志异》写了三十多条评语,而蒲松龄在《与阮亭王先生书》中,更是希望《聊斋志异》能借王士禛的游扬而流传于世.不过,王士禛还不能算作蒲松龄真正的知音,尽管蒲松龄对王士禛的评点非常感激,他在《偶感》中说:“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2] 539世无知音,无怪乎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把《聊斋志异》中的十余篇小说改编成了俚曲,说唱忠臣孝子、烈女贞妇的故事,供乡野村民闻见,以起到教化的作用,但这十余篇小说没有一篇是以科举为题材的.也就是说,既然乡野村民都能理解这些俚曲的内容,这些俚曲所根据的这类小说就不属于蒲松龄感慨的只有“青林黑塞间”才能欣赏的“孤愤”之作.不然就无法解释、无法理解为什么以科举为题材的《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这些公认的最能反映蒲松龄“孤愤”的作品恰恰都没有被改编成俚曲.这再次证明了蒲松龄的“孤愤”,不是官场黑暗、弱肉强食、世态炎凉等,而是怀才不遇之情.

至于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来表现怀才不遇的方式,可以说是直抒胸臆,如《叶生》、《胭脂》、《连城》等篇末的议论.作者在《胭脂》末尾云:“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尝有名士入场,作‘宝藏兴’文,误记‘水下’;录毕而后悟之,料无不黜之理.因作词曰:‘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先生阅文至此而和之曰:‘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尝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此亦风雅之一斑、怜才之一事也.” [1] 1365蒲松龄在此称颂施闰章的知遇之恩,正是感叹自己成为秀才之后再也没有遇到施闰章那样慧眼识珠的考官,怀才不遇之感正在言外.《连城》篇末,蒲松龄说:“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1] P363-364字里行间再次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蒲松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蒲松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游蒲松龄故居
清晨,我们已经安排好了行程——去淄川的蒲松龄故居。没过多久,我们已经到了蒲家村。青石小路,泥瓦小房,处处都显着古朴,一座座老房子像一个个老者,讲。

蒲松龄俚曲中廉政意识
摘 要:在聊斋俚曲中,有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那就是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廉政意识,也就是普通民众对于政府和官员的廉政要求。。

学习蒲松龄中探寻莫言小民间性元素
摘要:莫言从创作初期就致力于民间写作,不管是他的写作视角、立场,还是他所运用的语言,以及他那来自于民间大地的奇特瑰丽的想象力,从来都没有脱离民间。

关于隆某松申请贷款船业运输信贷调查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资源不断运往沿海地区,,给水上运输业造就了一片大空间,因此,船业运输有较大发展前景,是贷款支持的理想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