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华兹华斯论文范文写作 天使悲歌华兹华斯孤独割麦女中主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华兹华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天使悲歌华兹华斯孤独割麦女中主题,这是一篇与华兹华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华兹华斯论文参考文献:

华兹华斯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孤独星球杂志订阅论文主题小福尔摩斯杂志

摘 要:在《孤独的割麦女》中,华兹华斯用一个正在苏格兰高原上割麦的少女形象,构建了一个若隐若现、似真非真的基督教神性空间.诗人通过对这个神性世界中人、事、物圣经原型隐喻的阐发,有意描写了这个割麦女的天使形象,唱出了一段凄婉的歌.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 天使 悲歌 圣经主题

华兹华斯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早年乐于亲近大自然,倾心于到处游历,据说,《孤独的割麦女》所选素材正是来自其在苏格兰高地的旅行见闻.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在麦田劳动的农家少女,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幽怨哀婉,凄楚动人,诗人甚为感动,遂作《孤独的割麦女》.

近几年,有学者曾从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等多角度,对这首诗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所周知,华兹华斯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是位信奉正统“英国国教”的虔诚的基督教徒.作为一位歌颂大自然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和热爱.因此,从宗教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和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哀悼失落的农业传统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进入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人俨然已异化为机器和物质财富的奴隶,社会关系的建立,也大多是以金钱利益为交往原则.人和人之间关系变得疏远,人的内心也越发苦闷孤独.从长远看来,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难以估计的,对于裹挟其中的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它带来的更多是无奈抑郁甚至是苦难.社会财富和人力资源也进一步向城市资产者手里集中,乡村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法被迫发生改变.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改变了,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改变.工业文明和科学的发展摧毁了旧的价值体系,人类对以往的信仰也产生了怀疑.信仰和传统的动摇和崩溃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法国大革命也使华兹华斯看到了“个人理性”导致的信仰丧失.所以,诗人在后来的诗歌中感叹道:“不管在哪里,我知道,有一种辉煌已从地球上消失.”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模式,也使以宗主权、父权和夫权等可感形式存在的父系体制走向衰亡.在传统农业经济崩溃、信仰动摇、宗主父权没落的背景下,女人的处境变得日益悲惨,其内心多是无助、孤寂和凄凉的,这一点从诗中可以看到.诗歌第一节开始的“solitary”一词意在点明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并进一步烘托凄凉的氛围,因为“solitary”的本意就有“(of a place)secluded or isolated”的意思,即“(地方)偏僻的、荒凉的”.可见,诗人意在表明,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昔日“辉煌”的农村传统地区日渐凋零,几乎变成了人迹罕至、荒凉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割麦女的歌声中都充满了“忧郁的曲调”.在诗歌第三节,诗人问道:“她唱的是什么,可有谁说得清?”然后诗人自问自答,或许是“哀怨的曲调”,当然都是因为那些“不幸”的事情,或者是因为“那些天然的丧忧、哀痛”.这些幽怨悲伤的情绪,表面上是一位乡村少女的多愁善感,实则是对过往那些曾经辉煌的传统和文明的深深哀悼和惋惜:因为在“哀怨的曲调”中流传着的都是那些“古老”和“遥远的事情”,逝去的和“有过的”.在少女的心中,即使那些曾经造成生灵涂炭的封建王朝的“长远以前的征战”也变得可爱起来,也变成值得追忆、值得哀悼的事了.“孤独的割麦女”置身于苏格兰高原的原野之上,远离人群,也就远离了人类社会历史久远的传统.在诗中,借由割麦女凄婉的歌声,作者其实表达了对失落的历史传统的深切哀悼之情.

二、麦田幻化的神性世界

《孤独的割麦女》虽然短小,但意蕴丰富,其中更不乏多个和圣经有关的原型隐喻.原型隐喻是华兹华斯最常用的一种将其宗教观念转化为诗歌形象的主要艺术策略.诗人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天堂的境界或意象,或以联想调动人们意识中储存的各类原型意识.人物的道德纯洁性和基督教的善、爱极其神秘性有相似之处.诗人这种隐在的联想就把人和神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若隐若现、似真非真的神性空间,正是借由这种原型隐喻,诗人才得以生动地阐述了其宗教哲学思想.

诗歌的意境置于苏格兰高地的一片田野之上,而诸如高山、高地等地势较高的地方,在圣经中多指道德品性的高尚,抑或直接暗指至高至尊的万能的上帝.对此,《旧约》中就有阐述,“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耶稣的门徒约翰还曾说“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给我”,可见圣城耶路撒冷也是位于一座高山上,且由上帝从高天之上降临下来,这里的高山和立于高山之上的圣城耶路撒冷均暗指上帝的至高至纯至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诗中的“苏格兰高原”,其实是对基督教神性世界的隐喻.

《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在上帝的引领下,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后在西奈旷野流亡了四十年.圣经中的旷野具体指西奈半岛上广大的西奈沙漠干燥地区,曾一度被以色列占领,现属埃及.确切地说它不指阿拉伯沙漠,但因其位于广大阿拉伯地区 ,因此可看作是“泛阿拉伯半岛”地区.诗中所言“阿拉伯沙漠的 ”因此也可看作是对旧约中西奈沙漠的隐喻,疲倦的“结对商”相应地就是对出埃及的古犹太人或是上帝众信徒的隐喻,其中的圣经意谓昭然若揭.至于诗中远海的“赫布里底群岛”,其圣经内涵同样明显.虽然从实际的地理方位上讲,赫布里底群岛是苏格兰以西,由5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一个群岛,但不难看出,“Hebridges”是由大写的“He”和“bridge”组成.圣经中只有在指上帝的时候,“he”的首字母才大写,而根据《圣经·新约》中的记载,上帝以救赎的信徒(教会)为基督耶稣的新妇,就是羔羊(基督)的妻,那么上帝就成了给新郎(耶稣基督)和新娘(信徒)牵线搭桥的月老或者“鹊桥”.以原型隐喻的方式,华兹华斯把诗中的景物和圣经中的境界或意象联系了起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调动起人们意识深处储存的圣经原型意识.

结论:关于华兹华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华兹华斯《水仙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马尔克斯:孤独永恒的描绘者
孤独与爱,是人类文学史上两个经典的话题。它们是舞台上的悲喜剧;它们是黑夜与白天;它们是六便士与月亮。无论是对爱情的歌颂,还是对人性的剖析,都不过。

跨文化视角下意识形态和华兹华斯作品在中国经典化
摘 要::本文着眼于意识形态,从跨文化角度对华兹华斯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做了细致探讨。研究发现,华兹华斯在中国的经典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而言。

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中自然和人
摘 要:生态批评在20世纪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事实上,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欲望越来越强烈之际,就有许多文学家。

格雷悼韦斯特看华兹华斯自然理念
摘 要: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华兹华斯引用并简短评论了格雷诗作《悼韦斯特》。根据华兹华斯对各行诗句不同的态度倾向,考察其肯否的诗行之间的差。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