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关于办学特色论文范文写作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制度化困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办学特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4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制度化困境,此文是一篇办学特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办学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办学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设计本科论文格式模板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题目

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市场逻辑引致了社会诸领域从一元政府逻辑框架下的分离,多重制度逻辑结构逐渐形成.地方本科院校嵌入多重制度逻辑环境中,办学行为处于多元化的制度场域,政府、市场、大学和文化等多重制度逻辑冲突造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制度化困境.多重制度逻辑冲突的长期性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对多重制度逻辑冲突实施有效管理,采取整合式的应对策略,将制度性约束与制度性战略资源辩证统一于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突出办学个性、彰显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多重制度逻辑;制度场域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困境的现状

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1].可以说,办学特色是高校内部多要素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高校与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相弈的产物.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实现了规模的补偿性增长.1999-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从1071所增至2560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从742万人增至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增至40.0%[2][3].16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增长了139.0%、391.5%和281.0%,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现今已占据了全国本科院校总量的90.5%,是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地方急需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然而,随着高校由社会边缘的“之塔”走向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各种问题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深陷“无特色发展”的困境和“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不能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不能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就政府层面而言,也提出和制订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来应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困境.比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次强调“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但是,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来看,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的现状并没有显著改变,二十余年的政府行为目标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相去甚远.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困境,相关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他们指出:一,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即便推出了应对方案,但方案的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得力,等等;二,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层次更高”“规模更大”“学科专业更全”等发展目标,漠视自身的办学积淀,甚至舍弃原有的办学特色,随波逐流地加入到“升格-更名-申请博士授权单位”的发展怪圈.这些研究成果往往集中于政府层面的具体方案,或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与多重制度逻辑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动态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中充分发挥办学主体能动性等问题,却鲜有分析.

实际上,办学特色困境不仅仅是地方本科院校本身的问题,摆脱办学特色困境也不可能通过政府的若干对策性方案能够一蹴而就,更多的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与所处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相互影响、交织作用.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制度逻辑结构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经历了重大的制度变迁,即由政府逻辑作为影响高校办学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转向以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共同对高校办学行为产生支配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虽然市场逻辑并未成为影响高校办学的主导性因素,但市场逻辑引致了社会诸领域从一元政府逻辑框架下的分离,多重制度逻辑结构逐渐形成.对地方本科院校产生重大影响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主要包含了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大学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问题的探讨应置于多重制度逻辑结构中来进行,着重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与多重制度逻辑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在互动关系中地方本科院校的主体能动性问题,寻求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行为的逻辑思路.

二、一个分析框架:多重制度逻辑

制度逻辑是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阐释了现代社会中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和政治之间内生矛盾的理论与实践[4].伴随着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研究的深化,将制度逻辑概念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中进行拓展,可以发现社会成员(或组织)被多元化的制度环境所裹挟,并深深地“嵌入”其中.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制度不是多重制度的简单加总,而是对以往一元化制度环境的超越,是若干制度逻辑在相互冲突与妥协的过程中,对同行机制的否定之否定.冲突性与妥协性相互交织的多重制度逻辑形塑了主体行为,同时行为主体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其主体能动性影响或改变了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5].

在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研究的早期,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相互冲突被认为是具有暂时性的.新的制度逻辑进入到制度场域,和原有的制度逻辑之间进行竞争、冲突或妥协,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原有的主导性制度逻辑被新的主导性制度逻辑所取代,这一个过程被概括为:多重制度逻辑关系从相对稳定阶段到不稳定阶段,再到新的稳定阶段[6].

以此理论来考察上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这一研究结论与实践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新中国成立前,民国高校是在“小政府”行为支配下的办学模式,政府逻辑不具有绝对主导性,市场逻辑还无从谈起,而大学逻辑和文化逻辑成为了主导高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力量.從清朝末年延续而至的民国高校具有强烈的西方“舶来品”属性,西方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管理等办学理念引导了民国高校的办学行为,无论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大学,还是后来“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都清晰地表达了大学逻辑的力量.同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影响下,民国高校的文化逻辑印记也是非常明显的.新中国成立伊始,“大政府”对“小政府”实现了快速全面的取代,政府逻辑成为了主导整个社会结构的唯一力量,影响高校的大学逻辑和文化逻辑逐渐被弱化.这种制度逻辑的冲突期非常短暂,通过强大的政府逻辑介入,制度场域迅速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结论:关于办学特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办学特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北京地方本科院校特色路径
多年来,北京市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逻辑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获批发展规划(现状分析、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建设措施、效益分析等)并实施且。

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动物繁殖学课程案例式性教学
[摘 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转型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采用案例式的研究性教学法,针对性地把设计案例引入授课内容之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与探析
摘 要:文章梳理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师资队伍力量不强、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以及人才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