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陶渊明论文范文写作 自传和陶渊明诗体革新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陶渊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自传和陶渊明诗体革新,本文关于陶渊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陶渊明论文参考文献:

陶渊明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革新杂志

摘 要:自传是陶诗的重要特征,存在着人格发展史和通过潜藏论辩或形象自我定位两种类型.把自我整体加以真正的反省并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是陶诗一以贯之的主题.其自我描述的差异和变动,必须放在其认同中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复杂互动中考察.从自传角度切入,对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心路历程、诗体创造以及汉魏诗史的演进脉络,乃至中国古代自传文学,都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自传 陶渊明 诗体革新 认同

和对现代、外国自传文学方兴未艾的研究相比,古代自传的研究则显得相当寥落.不少学者认为古代没有自传文学.究竟是确实没有,还是囿于西方自传定义而产生的偏见?魏晋是中国古代一个高扬个性、凸现自我形象的时期,又是如何通过诗歌表现自我呢?本文选择陶渊明诗歌作为个案分析,对古代自传诗作些初步的探索.

陶渊明许多诗歌的标题明白地交代了其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这说明他愿意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公之于众.其诗歌的小序往往也有同样的参考价值,总之,他的诗歌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题.关于他的草屋、他的家庭、他的饮酒嗜好、饥荒的困苦、丰收的喜悦——所有这些,向我们展现了他生活的生动图画.他甚至叙述他遭遇火灾的情形和感受、移居和还旧居.正是通过陶渊明如此丰富细致的叙述,我们很容易在这种传记式的文学场景中结撰出陶渊明的传记,而无须太过依赖史传.他是第一个真正通过自己的诗歌,“不假良史之辞”而使自我的形象“自传于后”的诗人.自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自传诗人都会把自我作为表现的对象,通过诗歌向别人解释他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①陶渊明和汉魏古诗最大的差异即在此.

依据自传的方式,陶渊明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自己较长时段内的行事来反映自己性格、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②,简明地叙述了自己结发、弱冠、始室和现在等各个年龄阶段的遭遇,颇有总结平生之意.由反省自己为何一生念善却命运多舛,进而怀疑天道鬼神、善恶报应观念,进而表明自己固穷非为得身后名,唯知音者能知之.这篇诗歌无异于诗人的一篇小传.又如《杂诗》其五以少壮“无乐自欣豫”“猛志”和晚景之“值欢无复娱”、衰亡之无力感作了对比,体味着自我的变化.《饮酒》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少年时很少从事交际应酬,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好”大概指一种纯粹的求知 .“游六经”来源于孔子的“游于艺”,但正如余英时所说:“后世对于‘游于艺’中‘游’字的解读大致是通过《庄子》而来”,“‘游’字往往指人的精神或心灵的一种特殊活动,并假定人的精神或心灵能够修炼到自由而超越的境界.”③陶渊明对六经的态度既不同于“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的清谈名士,也不同于斤斤计较于章句注疏的世儒.“行行”两句叙中年归隐,按世俗观点,确实“无成”,但陶渊明辞官的真正原因却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冻馁虽切,违己交病”.既然辞官是根源于保全自然本性,则固穷不出仕即成为不二选择.全诗包蕴着陶渊明一生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境界.无论是少年的“罕人事”“游好六经”和中年的决然归隐,还是晚年的固穷,都贯穿着自主超越、特立独行的个性.

此类自传诗,最有代表性的是《归园田居五首》.此组诗的主题是叙述诗人由世俗生活逐渐融入田园生活、由一个官吏逐渐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其一回顾仕宦生涯,阐明辞官归隐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把官场譬喻为“尘网”“樊笼”,也非常清楚全面地揭示自己所遵循的自然原则的意蕴:无适俗的“守拙”的本性、清虚悠闲的心境以及和之相匹配的丘山、静谧的农村及简朴的物质生活.“户庭”四句是点睛之笔,“自然”原则的生活是一个略有点地产的小庄园主的生活,并不包含着和普通农民、邻居交往的生活,换句话说,此时的陶渊明和真正的农村、真正的农民是隔绝的.榆柳和桃李的整齐排列带有象征意义,它们把草屋和外界隔绝开来.“暧暧”四句因描绘出农村静谧、柔和、空旷的特点,寄托诗人悠闲自足的人格而特别著名,但田晓菲指出的:“很多研究者注意到,‘鸡鸣狗吠’二句传统以为来自东汉时期的歌谣《鸡鸣》中的两句完全相同(指‘ 高树巅,狗吠深巷中’,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汉诗》卷九——引者注),但是《道德经》里的著名段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更有可能是这两行诗的真正来源.以陶渊明同时代人对老庄经典的熟稔看来,《道德经》中的段落也更有可能是他们立刻联想到的文本.”④田晓菲的推测很有道理,可以推想,陶渊明在当时应是同时联想到这两个文体,借《鸡鸣》词句而寓《老子》之意,并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也正是远望,暗合《老子》“相望”之意.还有一个问题,陶渊明眺望远村的地点,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诗人览物方式和心境、诗境颇有关系,故须略加考释.根据陶渊明的诗文,或许于室内通过窗眺望的可能性更大些,《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等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轩有窗、带窗的走廊等意.这里的轩既可“寄”身,当指带窗走廊,但都无妨其凭窗盼望良友到来的意趣.《饮酒》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得得此生.”而观陶渊明叙出游之作,往往便无此闲静平淡之致.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游斜川》《时运》《归园田居》(其四)等,往往平淡旷达之中包含着很深的悲慨,《时运》诗序更是明言“欣慨交心”,总无此诗纯粹的闲适平淡.这种不同,跟出门游览或凭窗远眺这两种观物方式的不同有关.钱锺书曾举出门赏春不如凭窗赏春为例,说明两者的区别:“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此句出自陶渊明《和子俨等疏》,而和原文略异,钱先生在这里大概仅靠记忆引用,只述大意.——引者注)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等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 ,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⑤而且由凭窗远眺过渡到下句“户庭无尘杂”也顺畅而不跳跃.如果此推测成立,则认为此四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寄寓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便更加可信.正是在这种既隔绝世俗官场,也隔绝农民的田园生活,陶渊明获得了“虚室有余闲”“复得返自然”.这也表明陶渊明此时对躬耕生活并没有深刻的体验,他和其他隐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结论:关于对写作陶渊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陶渊明桃花源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老庄哲学对陶渊明影响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

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
摘 要:陶渊明并不是天生的“隐逸”诗人。他曾经积极入仕,归隐后甘于躬耕田园。入仕的情怀下包涵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的思想,同时也受到当时玄学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摘 要: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因为时事、命运的荒谬而出现了一大批隐逸的文人,但是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人与他人不同,那就是陶渊明,本文就以他的《归。

陶渊明饮酒诗和其人生抉择
摘 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愛酒,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将饮酒诗作为创作主题的诗人,且是大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