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互文性论文范文写作 运用互文性解读唤醒沉睡文化记忆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互文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运用互文性解读唤醒沉睡文化记忆,本论文可用于互文性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互文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互文性论文参考文献:

互文性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极富“风”“骚”精神,具有芬芳悱恻之情韵美质的诗歌.它朴质淡远、真切自然、不事雕琢,富有平民文学的色彩.该诗抒写了东汉动荡之世游子思妇的怀想思慕,此一情感蕴含着巨大的时空阻隔和终身坚守却永远无解的悲剧力量.其所表现者,乃是千古人类之最根本最普遍最撼人心旌的情感类型,意蕴内涵可谓深邃丰美.在语言层面上,这首诗明白易懂;但在内容层面上,却难以界说.面对如此“易懂而难解”的诗歌,究竟应如何引导学生步入其窈眇幽深之意境?愿意深究者似乎并不多见.一些老师在教读这篇诗歌时,怕费时费力,只满足于疏解诗句大意,直接交待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只满足于围绕作者和文本的关系,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部作机械、简单的分析;却不知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文本之外的文化因素,忽略了文本网络的影响力.其实,这首诗里潜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码,为师者应凭借自身的渊博知识和深厚学养,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和之一同破译这些神秘的语码,还原诗中隐蔽的生活场景,唤醒沉睡在诗歌文本中的文化记忆.只有将这些内容和诗歌抒情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经历及其感受编织在一起,才有可能让我们对该诗文本意义的阐释走向深入.欲达此目的,我以为,运用互文性解读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路径.

“互文性”又译作“文本间性”,这一概念由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一种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过去被写成的文本和将要书写的文本是互相联系着的,文本可以理解为向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历史的外部开放的东西.文本空间不是独話(monologue)亦即单一逻辑支配的空间,而是进行对话的复数逻辑结构.”也就是说,每一个文本都和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勾连,移动互换并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和赋予该文本意义的所有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该文本意义有启发价值的历史文本及围绕该文本的文化语境和其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知识网络,时刻影响着文本创作及文本意义的阐释”.互文性解读就是利用文本间的这种联系,以互文理论为支撑,以若干互文本来激活主文本(指当前被解读的“此在文本”),使“此在文本”的意义不断生成、发展,时刻处于增殖状态的阐释活动.这种解读方法,强调思维的发散性,追求意义阐释的新颖独特,侧重揭示文本意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互文的方式有引用、用典、拼贴、模仿等;形成互文性的角度有文本的语言、意象、意境、主旨、结构、体式、风格等等.

《涉江采芙蓉》在意象、意境及构思方面都和它的前文本或同时代的文本乃至后续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这几个角度选取精当的互文本,并以此促进课文文本意义的生发,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交流,获得广阔而全新的诠释空间.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涉江采芙蓉》进行互文性解读.

一、意象、意境的“互文性”:从风诗、楚骚中走来的意象和“企慕情境”

先谈谈本诗意象的“互文性”.

芙蓉兰草,江流远道,这些都是《涉江采芙蓉》中的基本意象,它们构成了诗中人物活动的背景.此一背景,既是现实自然的,也是民俗文化的.我们在解读时,可能比较容易忽视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挖掘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意蕴.诗歌中的每一意象尽管在每一具体的文本中会有其不同的意义、作用,但又都有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基因.意象的运用,创新中有继承,继承中有创新,诗歌的创作主体总是想摆脱传统的影响,但又总是在一定的传统中创作.我们认为,《涉江采芙蓉》的意象就是从风诗、楚骚中款款走来的.

譬如“芙蓉”,在《诗经》的风诗中多和爱情关合,象征娇*性或浪漫爱情.事实上,一个意象的周围存在若干和之有互文性的文本,以至于有一个巨大的网络影响着它.我们无法也没必要穷尽这些文本,因而,教师应精选和教学文本有密切关系的互文本.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了《郑风·山有扶苏》《陈风·泽陂》这两首用荷花(芙蓉)比兴言情,表现《诗经》时代男女婚恋生活的诗歌.《郑风·山有扶苏》共两章:“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此诗中的山和隰(洼地、沼泽)、扶苏(亦作扶疏,大树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桥松(高大的松树,“桥”通“乔”)和荷花、游龙(枝蔓舒展的红蓼),其对应关系皆和人类社会男女性别的对应关系相似,这是汉民族先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据此可知,诗中的荷花、红蓼也便成了娇艳少女的隐喻.在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红绿相映的背景氛围中,女主人公以幽默、调侃的口吻表达对心仪男子的亲昵和爱慕,显得情趣盎然,黠慧可爱.另一首《陈风·泽陂》共三章,教学时可选首章作一简析.首章是:“彼泽之陂,有蒲和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怀人女子(说男子亦可),她伫立池塘边看到对岸有一健壮魁伟、风度翩翩的男子闪现于蒲苇、荷花交相缠绵的画面中,不禁心摇神动,泛起丝丝爱慕的涟漪,以致日夜思念、泣涕涟涟.诗中的荷花意象同样是象征这位痴情少女,并且已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爱的伤感,但抒写得很节制又很坦诚.风诗中的荷花所象征的爱情无论是两情相悦,还是一厢情愿,它们都显得极自然极洒落,散发出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

再如,“兰草”这一意象在风诗中亦关涉爱情.教学时可以《郑风·溱洧》为例,其中有“溱和洧,方涣涣兮.士和女,方秉蕑兮”的诗句.“蕑”,古“兰”字,即兰草.古人认为手持兰草可以祓除不祥,也许还有以兰草施行恋爱巫术的用意.郑国上巳节的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溱水、洧水的交汇处,江水涣涣,春意盎然,少男少女们受大自然的感召,欢聚江边堤岸,他们以兰草传情达意,最终还不忘“赠之以芍药”(芍药,亦名“江蓠”)表达缱绻依恋之情.

情人以鲜花、香草相赠的习俗,在楚骚中也可觅得踪影.楚文化祭祀神灵的巫歌中出现的鲜花、香草具有避邪、祭神的巫术功能;取材于祭神活动并以再现祭神场面和过程为目的的《九歌》已完全净化了鲜花、香草原有的巫术成分,让它们更多地象征美德和痴情.如,“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大司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这些采集或赠送鲜花、香草的诗句原本是写人神交结之神秘经验的,现在却具有了暗示男女相思之心诚志洁的艺术功能.可以说,这些诗句和后世情诗中出现的“折花相赠”形成了广泛的互文性.屈原在《离骚》里边,又运用“比德”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赋予鲜花、香草以道德含义,使其具有君子美人的人格,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谱系.该谱系中的意象,或象征美好的政治理想,或象征高洁俊美的人格,或象征贤臣圣主.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芰荷”“芙蓉”表明作者人格“芳菲菲其弥章”的特质.由上述可知,《涉江采芙蓉》的芙蓉、兰草,明显地染上了“风”“骚”的色彩,不仅为诗中的主人公提供了真挚、纯美的爱情含义,而且还象征着其人格的芬芳和不同流俗的卓然清高.尤其是属于《九章》之篇名的“涉江”一词的直接袭用,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屈原美政理想受阻而流放江南的遭遇及其“不能变心而从俗”“将董道而不豫”的坚定信念.这样,作为本诗核心意象的“芙蓉”便有了更加浓郁的屈骚意绪.其实,诗中的“远道”“长路”作为空间阻隔的意象也有“风”“骚”意味.它们指涉了《秦风·蒹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援引,以勾起学生的文化联想.

结论:关于互文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克里斯蒂娃 互文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慈悲中互文性解读
摘 要:作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发表了她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第九部小说《慈悲》,莫里森第一次把她的目。

盲刺客互文性解读
摘 要:本文以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为研究对象,从共时互文和历时互文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女性作家如何通过互文的写作手法,。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和哈姆雷特互文性解读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16DB165;基于就。

文化互文性视域湾文学史书写
摘 要:台湾文学史的书写在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纲》即是最具典型性的例证。文学史的差异反映出文学史观的差异,而构成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