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大山深处论文范文写作 大山深处民间之舞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大山深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0

大山深处民间之舞,这篇大山深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大山深处论文参考文献:

大山深处论文参考文献 民间故事期刊民间故事杂志民间文献

走进六盘山腹地的泾河两岸,在回族山村里经常能见到头戴白帽的小伙子聚集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打麦场上、清真寺院里玩踏脚,你踏我躲,你攻我守,互不相让,不时伴随着“哎吆吆”的呼喊之声,热闹精彩,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清代流传于陕西关中回族民间,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踏脚,是农人们闲暇之余自发性的活动.农活间隙的田间地头、农闲季节的村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麦场上、礼拜前后的清真寺院子都是踏脚的最佳场地.血气方刚不甘寂寞的回族少年、小伙子们三个一帮,五个一群,谈笑间就玩了起来,乐此不疲.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居住在关中地区渭河两岸的回族不堪清廷实施的民族岐视压迫政策,为捍卫信仰和正义,揭竿而起.一时,三秦大地反抗清廷统治的回族起义成燎原之势.历时十余年的陕西回族起义,被历史学家誉为“曾动摇了清朝根基”.不幸的是,这次起义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义士血染沙场,幸存下来的一部分老弱病残者被清廷“善后安置”到了远离三秦大地的泾河源头.他们带来了回族的宗教信仰,带来了关中一带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浓郁的秦音和方言俚语.民间的娱乐健身活动踏脚也从此来到了泾河源头.

虽从渭河两岸来到了泾河源头,踏脚的一招一式仍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或一对一,或一对三,或家族对家族、村庄对村庄.方式仍是你踏我躲,你攻我守,仍是那么勇猛顽强,龙腾虎跃.观者呐喊助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场面仍那么热闹.寂静偏僻的回族小村因有了小伙子们的踏脚而充满生机;远离故土家园的人们看着他们熟悉的踏脚在异地他乡被后生小伙儿踏得像模像样,使他们艰辛的生活平添了几多情趣.

泾源回族至今流传着关于踏脚来历的辛酸故事:清朝初年,陕西渭南园子村回族少年马志勇,天生残疾,孤苦贫寒,靠讨饭度日.一天,讨饭到邻村,一群无赖见他是个没手娃,欺辱打骂他,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一位好心人路过,顿起同情恻隐之心,抬手展脚驱散了无赖,又向马志勇传授了一套祖传用脚防身的功夫——弹腿.没有双手无所谓,只用双脚做出“左右飞转”、“腾空斜刺”、“前蹬后扫”、“灵巧关门”、“跛脚手蹬”、“上突下防”等招式,就能对付那帮无赖.马志勇用心揣摩,悉心练习,很快掌握了踏脚的动作要领,那帮无赖再也不敢欺负他了.闲暇之余,村里的少年、小伙子跟着马志勇习练.也许弹腿的动作要领和平时村人做农活的动作有相似之处,很快在村里流传开来,并慢慢向周围回族村庄流传.弹腿就这样在渭南一带的回族村庄里一辈接一辈传了下来.

记得我上小学时,常和村里的伙伴们在放学路上,在大集体麦场里,在地边的空地上,玩过类似弹腿的游戏.用双手端起一条腿,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另一只脚跳来跳去,寻找机会攻击对方.只能用端起的腿撞击对方,也只能单脚着地.对方单脚困乏了,失去耐心,自动放下另一只腿即为失败.那时,将这种游戏叫做对击.那年月虽吃不饱肚子,玩起这种游戏来,劲头儿十足,有力的小脚把地皮踏下一个个小坑.童年和伙伴们还玩一种踢方游戏,在平地上画两行大方块,丢进一块薄石片,跷起一腿,单脚将石片从左到右,从下到上踢进一个个方块里,不能让石块压线,另一只脚不能着地.这些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和园子村流传的弹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是弹腿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园子村里的踏脚连同我小时候玩过的对击、踢方游戏,多少年来在民间悄悄流传着,慰藉着偏僻回族小村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强壮着一代代年轻人的体魄.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先民们安置到泾源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这期间,流传在民间的游戏一个个沉寂了,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唯独踏脚得以传承至今,继而登上大雅之堂,多亏了泾源县当地文化人的挖掘、抢救、整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在挖掘民间舞蹈时,被园子村回族小伙子们踏脚精彩的一招一式吸引住了,当即收集整理,使流传民间的娱乐活动有了白纸黑字的记载.时隔两年,文化馆馆长李金声又将踏脚改编成舞蹈,参加舞蹈大赛,获得专家的一致评价:“该舞体现了西北回族青年粗犷、豪放的气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以阳刚之美.”从此,沉寂民间的踏脚登上了大雅之堂,一发不可收拾.县体委教练们似乎从踏脚舞一招一式干练的动作中悟到了蕴藏其中的体育因素,对踏脚进行重新编排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全国各民族共同的体育盛会上,当头戴白帽,身穿白衬衫、红马甲的回族小伙子用矫健的身姿代表宁夏回族表演踏脚时,掌声雷动,喝彩之声不绝于耳.踏脚的魅力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使得这一表演项目连续几届获得金奖.世代生活在六盘山腹地、泾河两岸的回族小伙子们把自己踏出了泾源,把泾源踏出了宁夏,把宁夏踏向全国.他们做梦也没想到,闲暇之余的踏脚健身娱乐会成为全国体育盛会的表演节目,他们一个个踏得更起劲、更出色了.

在农人们看来,踏脚是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在舞蹈家的眼里,踏脚是根植于民间的舞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编后的踏脚在西部省区交流,作为“西部之舞”节目首次隆重推出.观众被这种舞蹈粗犷有力的原始之美所震撼;舞蹈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更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舞蹈专业人士也前来考察学习.《世界伊斯兰报》认为,泾源回族民间的踏脚舞,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是一种独有的舞蹈艺术,应得到保护和发扬.专家的评价则更高:“踏脚凝聚着很强的民族性,体现着回族人民勇敢顽强、憨厚爽朗的民族性格.它蕴藏着原始古朴的舞蹈艺术的特殊魅力,已成为泾源回族祖辈相传,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活动.”

媒体报道、专家学者的意见得到回应,踏脚被 确定为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为保护踏脚,泾源县聘请区内外专家和学者,和当地研究者和踏脚爱好者一起对踏脚进行抢救性开发,制定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办法》,对踏脚舞传承人以项目带动的方式进行扶持.

别看踏脚只动脚动腿不动手,也有一套基本动作,最常见的乃是平踏,双方均抬左腿,向对方踏去;其次是后转半圈左腿,用脚跟踏打对方;然后是弓步后扫堂腿,扫腿裹脚;接下来是顶脚,双方均抬左腿,脚掌相顶;最精彩的是连环转和高转,前者连续转身踏向对方,后者身体倾斜,左腿向空中后扫,并转半圈脚踏向对方后背;接下来的动作有点收尾之意,双方弓步相顶,僵持为顶腿,收腿跳起踏对方腿部为跛脚;右腿伸向斜上方,踏对方臂部谓之关后门;最后一招叫燕式跳平踏对方腰、臂部.依次踏完这十个动作,一场精彩的踏脚就算完成了.不难看出,踏脚动作跨度大,竞技性强,节奏明快,不受场地环境因素制约.

“啥有啥的规矩呢.”踏脚的小伙子常这么说.踏脚从关中渭河岸边流传到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山村,其中的步骤和章法被踏者牢记于心,并约定俗成地遵守着,踏者似乎都知道其中不能逾越的规矩:只踏不踢;动脚不动手;不穿钉铁掌的鞋,不伤对方要害;无意踏伤对方,不追究;不乘人之危,踏倒即可.经常踏脚的小伙子们说,踏脚讲究的是热闹的气氛,讲究的是强身的效果,讲究的是友谊,谁赢谁输倒并不怎么重要.

专家们兴趣盎然地在泾河两岸的回族山村里,对踏脚舞的基本套路进行细致调查,认定一整套踏脚舞由三十六路动作组成.遗憾的是整个泾源县熟知踏脚的传承人只会其中四路动作.调查组寻访到一位八十四岁的熟知踏脚动作的老人,老人捋着花白胡须,边说边示范,为专家们提供了十二路踏脚舞基本动作,也就是说踏脚的更多套路和动作已在风雨沧桑的岁月里失传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呀.

眼前的现实是,即使现今流传的这些基本套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传统乡村农民生活已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冲击得七零八落.即使偏僻闭塞的泾源回族山村也不例外,农闲季节,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去了,只有那些老者和妇女儿童坚守在村里,使得踏脚这项原本根植于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很难像前些年那样自发进行.

时下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外出能为家里赚多少钱,已对踏脚失去了兴趣.这使得泾源县有关部门不得不在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比赛和区县重大活动前,组织专人进行排练,那些原本的踏脚者反而成为旁观者和看客.这是踏脚舞面临的最大困境.

我期待着有一天,当人们置身于青山绿水的泾源回族山村时,既能听到婉转动人的花儿声,又能看到头戴白帽、身穿马甲的回族小伙子在房前屋后、田头地头、清真寺院子里,用矫健的身姿踏跳祖辈相传的踏脚舞,过着富裕、安详的美好生活.

结论:适合大山深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身处大山心情说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大山深处铸辉煌
平凡中见担当,质朴中显忠诚。2015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抓住第二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帮扶的难得机遇,整合省市区镇村五级帮扶工作力量,承接、选。

大山深处(散文)
时值深秋。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还停留在木里的高山深谷之间,我忍不住想要说一说那段采访行程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动。抵达俄亚的那天,我们首先来。

大山深处
【1】砰!一声清脆的枪响,响彻云霄。森林中惊鸟飞散,进山口明哨的哨兵中弹牺牲。正在营房训练场出操的红军战士,听得真真切切,并且看见山顶暗哨的哨。

镇沅大山深处原始人
不是原始人的“原始人”五十多年前,在云南省边陲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村民经常会见到“野人”。它们树皮裹身,狩猎动物,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