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互文性论文范文写作 解读作者的死亡中的互文性思想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互文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解读作者的死亡中的互文性思想,本论文可用于互文性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互文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互文性论文参考文献:

互文性论文参考文献 辩论文格式毛概论文格式论文作者格式论文第二作者有用吗

摘 要:自“互文性”一概念提出,罗兰·巴特对互文和互文性就已有所阐诠释和扩大增添,并明确地把互文性主题转移到读书浏览行为中来思考.罗兰·巴特创造了出名的“作者之死”看法,将阐释的空间既不交给作家,也不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自身.巴特借助互文这一概念批判了主导的事物,即权威思想,并且抨击了影响和事物的缘由,然而,它的意图与巴特《作者的死亡》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致.他寻觅的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阐释空间,一个立体的多元的文本出产空间,他认为写作并非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互文性的能指写作.

关键词:互文性;罗兰·巴特;解构主义;读者;作者

作者简介:金盈岑(1994-),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作为一种文本理论,孕育于现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明思潮中,此观念最先是在1966年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她的《符号学》一书中建议并最初获得了罗兰·巴特的阐释,巴特的互文性思维很大程度上归纳和概括了前辈的看法,与此同时,他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宝贵的知识结晶运用到了自己的思想里,同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也丰富了自己有关于互文性的思考,让读者方面占据了更多的重点,这些都得以体现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巴特发表著名的《作者的死亡》一文就是在当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概念1968年前后.纵然互文性这一观念不是出现在这篇作品中,但其中抒发的理论用意和文学观与互文性概念并行不悖;同时,互文性观念的建议亦是对“作家死亡”命题的响应.因此,本人以此为研究出发点,探讨并解读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一文中所体现的互文性思想.

一、浅析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了这篇震惊世界的作品,《作者的死亡》一文推翻了作家的主体处境,“在巴特看来,文本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阐释空间,而不是一个详细的实际存在物,不存在所谓牢固的原初意旨.”(赵毅衡,2004:12)互文性理论的提出需要有呼应,“作者之死”即是做到了这点;与此同时,互文性概念的提出也照应了“作者之死”.有批评者认为,巴特建立起一个新的结构,这个结构以读者为中心,代价却是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因而这是两个极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1.“作者之死”阐释了文本的自由

“长期以来,人们力求确立作者所意谓者,毫不顾及读者所理解者.”(罗兰·巴特,2000:12)巴特的这篇文章彻底瓦解了传统的作者主体地位,使作者变成一个临时的表述者.而事实上,作者之死并不是宣告任何个体的死亡,是巴特表达对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的反抗意识.作者死后,读者也随之成为一个幻影,读者和作者一样,仅仅是一个暂时性的称呼,并非某个具体人物,但文本却变得更有活力,获得自由和解放了,同时就有了更大的生产能力.巴特强调的只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这一过程,由此来看,巴特文本理论中的阅读与写作是拥有同等地位的.如此一来,相对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巴特的互文性再次得到了扩展,具体内容我们会在后文加以剖析.

2.文本的自由阐释丰富语言价值

巴特认为,文本只是由阅读单位构成,它们当中的每一个单位意义都不固定,它们只是一些临时的符号,方便我们分析,我们要关注的是以最佳化角度去观察由这些阅读单位所构成的可读空间.真正形成意义的是语言.因此,文本源于阅读,构成文本抑或是阐释文本,都属于阅读的产物.一旦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那么与此同时,主动权的所有者便是文本的语言.如此一来,文本中的语言便可以更多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3.三者一体

随着作者的消失,读者也幻化成虚无缥缈,然而,巴特实际上是将读者和作者融化成一体,而不是把作者和读者彻底地赶出文本的世界.巴特曾经有言,虽然作者如同虚无缥缈一般,但在对文本意义的解释上影响很深远.在这里,本人认为,正因如此,文本才会在被阐释和阅读过程中有更宽广的空间,才会不局限于作者的观点.“一样,读者亦然,也是暗含的,读者仅仅是一个形式上作者针对的称呼,是作者倾此说的目标而已,是一个不确定的虚在物,一个适于倾诉的场所.巴特寻求的只是一个空间,一个无作者亦无读者的自由的阐释空间.”(唐芙蓉,2008)

二、对互文、“后来的文本”的解析

1.互文性的问世

大约从1970年起,文学家巴特在自己的作品里已经能够开始引用互文性[1]一词,由克里斯蒂娃所创,除此之外,他还为这个词增加了一个派生词“互文”.他觉得“互文”应该这样去理解,他认为互文是没有别的法则的,它拥有唯一的法则,那么这个法则就是可以被无限制的使用.巴特借助这一概念表达了对主体权威的批判,其观点意图与“作者之死”完全吻合.

2.文化引文

上文本人提到巴特将互文性观念加以扩添的这一理念,即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得以表现,他扩展了互文性概念的界限,使其要点从作者换到转移到读者那边,将互文性问题变成“阅读理论”的一部分,这个阅读理论就是他想研究的[2].在文章中巴特开始用“比喻”来使用引文,他对作者的原创性进行质疑,在他的思想里,作者不是上帝,不会是万物的首创者,那么作者也不是文章的原创,作者只不过是一个引用和摘抄者.文化大千世界应有尽有,作者只不过是对这些储藏的知识进行重新编制和整理,即使是作者内心的观点,也不过是一部词典而已,所谓词典,那么你想表达的观点就要借助其他字词来解释.“生涯历来都只是对书的效仿,书籍也只是一个标记的编织物,模仿遗失了,被无穷推移.”(罗兰·巴特,1968)“文化引文”的思想曾出現在巴特的其他论文中,而且反复出现:“任何文本都被夹持在互文中,因为互文本身也是另一个文本的文本间隙.这类互文不可能混同于文本的某个起源:探求一部文章的‘来源’和‘感化’,那是为了照应传承的传奇;一个文本所由构成的那些引文是无名的、没法定位的,但又是仍然被读过的,是不加引号的引文.”(罗兰·巴特,1988)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互文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互文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慈悲中互文性解读
摘 要:作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发表了她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第九部小说《慈悲》,莫里森第一次把她的目。

盲刺客互文性解读
摘 要:本文以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为研究对象,从共时互文和历时互文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女性作家如何通过互文的写作手法,。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和哈姆雷特互文性解读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16DB165;基于就。

论文大全